店员困在算法里,便利蜂不“便利”
寻找最优解
通过算法重塑便利店竞争能力的想法,让便利蜂在便利店行业中独树一帜。
便利蜂曾定下要在2023年达成“万店计划”,不过2022年“冬眠计划”之下,目前距离万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被便利蜂当作新增长点的“不眠海”咖啡和“无穷象”前置仓也在高举高打之后迅速回落。
便利蜂对外解释是因为疫情导致,但疫情只能说是导火索。
公司在高速发展中,系统出现的这些问题还能被掩盖,而随着便利蜂降速,员工与算法之间的矛盾这时候也越来越突出,员工甚至为了脱离算法管控,不断从系统中逃开,这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实际上也大打折扣。
回归传统意义,便利店的主要作用是为人们提供购物便利,让饥肠辘辘的行人能更快速地享受温暖的餐食,其魅力之一就是店员提供了热情的服务,而过度依赖算法,让便利蜂和其他便利店相比,更加显得冷冰冰。
面对服务温度的缺失,不少顾客用脚投票。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便利蜂的投诉共有1559条,投诉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投诉系统和服务态度,包括“服务态度差”“待支付订单无法取消”等。
员工长期困在算法的笼子后变得更加的情绪化,不仅会“伤”到顾客,还会加速他们逃离的步伐,今年春节前后许多店铺因人手不足而出现货架缺货和店铺管理混乱甚至是停业,就是员工对算法的一次集中反抗。
一边是消费者不买账,一边是员工的逃离,双重压力之下,许多店铺的营收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而营收的下降最终还会影响便利蜂的发展。
“实际上,这家店应该有四个员工管理的,以前营业额能达到两万,现在一个人上货根本上不过来,营业额就掉到一万多了”,李浩告诉《豹变》因为算法而导致的人员不足,已经让其所在店铺的营收出现大幅下降。
引入算法不仅没有帮助解决店铺经营的问题,反而制造了员工和算法、门店和顾客的矛盾和冲突,对于便利蜂来说,这套算法体系没有在做加法运算,反而一直在做有损公司利益的减法。
被人创造出来的算法体系应该被人使用,为工作赋能,提高效率,如果让人服从算法,被算法支配和压榨,那么这样的算法最终也会被人抛弃。离开人的算法并不能独立完成商业运作,离开算法的人也不能更科学高效地决策,两者相互配合才能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如今,对于便利蜂来说,算法与人如何平衡找出最优解,走到了更为紧迫的时刻。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算法,便利,员工,门店,便利店,系统,店铺,店员,机器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