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学生给教材“挑错”,这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给教材“挑错”,又有学生“出手”了。近日,云谷学校702班学生给浙教版数学教材主编范教授写了一封信。信中,学生们提到自己发现了七年级下册数学书上有一处小瑕疵。收到来信后,范主编两次回信对学生表示感谢,并回复“编辑部已作初步讨论,会对教材作适当改动”。
面对教材上的小错误,云谷学校的学生们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并将这种意识变成现实的行动,这值得点赞和鼓励。同时,教材出版社对学生们的“挑错”,不回避不“打哈哈”,认真对待,积极回应,知错就改,体现了良好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相信这样的良性互动,会更加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也让教材在不断完善中变得更加严谨准确、科学实用。
近些年,中小学生给课本挑错并被采纳的报道屡见报端。比如,沈阳有学生指出英语课本上的蜜蜂配图配成了食蚜蝇,出版社编辑为他点赞;上海有小学生发现美术课本上的“树叶”应该是数亿年前的古生物“海百合”,出版社第一时间将错误进行溯源并上报修订……
越来越多的孩子敢于给教学“挑错”,这些“挑错”不是随意“找茬”,而是有理有据。“挑错”背后是孩子们带着自己独立的思考、思辨的意识去审视和理解固有的知识。这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体现,也是当下教育展现出人们期待的育人效果。
如今,科技发展的速度可谓是“日新月异”。科技在走向拐点,同样教育也面临拐点。以ChatGPT为代表的AI技术,给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们常说,教育得看未来趋势,要不然费尽心思鸡娃,就如同投入一切埋头苦干造了一艘船,过了几十年却发现旅行目的地是沙漠一样无用。
人如何胜过人工智能,只有“用魔法打败魔法”。显然,以往应试教育下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刷题模式”已经过时了。在现代素质教育下,学校、老师、家长都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思辨意识,这些恰恰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孩子们不会被机器所替代的宝贵品质。同时,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双向甚至是多向互动,这种互动让彼此保持开放、自由且包容的态度。
这些“纠错”的小细节里有着科学精神和教育革新的大文章。敢于在质疑中前行和创新,是教育该有的样子,也是人成才的路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对社会、学校、学生,都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教材,互动,孩子们,学生,学生们,学校,课本,思辨,拐点,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