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这么难,还有人想结婚吗?
2021年1月1日,由《民法典》设置的离婚冷静期开始施行。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人们逐渐习惯了在申请离婚之后,等待30天的时间。然而,这期间又多生变数,有人在冷静期内购置房产,被伴侣要求分割,因为这仍属于婚内财产;有人突然反悔,离婚过程又回到原点。
离婚冷静期究竟意味着什么?人们结婚意愿的降低跟它有关吗?离婚冷静期是否侵犯了公民的婚姻自主权?看理想主讲人翟志勇在节目《正义的实现:法律系统40讲》中说,“离婚冷静期的背后,是一种家长主义思维”。想要脱离这种思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上两种情况,都是司法实践中对“离婚冷静期”的滥用。一项新的法律制度,经常会超越立法者的目的,带来意想不到的社会后果,因此立法创设新制度时,需要非常审慎。
讲完了离婚冷静期,我们最后讨论一下,在婚姻法领域,民法调整人身关系时的家长主义。
首先必须承认,几乎所有国家,法律在调整婚姻关系时都会呈现一种“家长主义”作风,因为比起财产关系,婚姻关系是非常本地化的,带有强烈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印记,所以各国之间只是家长主义作风强弱的差别;
其次,同样毫无疑问的是,家长主义一定会干涉双方的婚姻自主权,因此哪些是必要的干预,哪些是非必要的干预,就值得公开地、认真地讨论,立法者不应该大包大揽。比如,禁止直系亲属结婚,大家不会有疑问,因为这不仅涉及到人伦问题,也涉及到后代的健康问题。但离婚这样的事情,干预太多是否合适就值得讨论。
离婚率高是各种原因造成的,解决的办法更应该是疏导,而不是制造离婚障碍。提高离婚的门槛或许能够降低离婚率,但强行维持的婚姻违背了婚姻的本质,而且还可能带来其他恶果,比如家庭暴力和婚内出轨的风险都会增加。
更何况,在结婚意愿和结婚率都持续降低的情况下,设置过高的离婚门槛,反而会进一步降低年轻人结婚的意愿。由于我们往往用离婚结婚比率来代替结婚率,因此当结婚的人数少了,这个比率反而会上升。
因此,离婚冷静期的设置,是民法家长主义的一次不恰当使用,过度干涉了婚姻自主权。民法调整人身关系的界限,需要我们不断反思。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冷静,民法典,判决,感情,离婚率,事由,被告,原告,十天,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