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习网 一起学习网

知道还有人在干正事,对我们很重要

文|西坡

读财新的报道《朱鹮再生》,得到一份意料之外的欣喜。这是一个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真实故事,看似与大多数人的生活没什么关系,但它实际却与我们每个人有关。

我知道朱鹮这个名字,是因为教科书上有这个知识点,朱鹮是一个珍稀物种,是国家保护动物。除此之外,我便一无所知了,不知道任何与它们有关的具体的故事。

通过这篇报道我才知道以下这些延伸知识点:1963年,朱鹮在俄罗斯境内灭绝;1979年,朱鹮在朝鲜半岛销声匿迹;1980年至1981年,野生朱鹮在日本宣告灭绝。杀死朱鹮的最大凶手,是农药。

日本从1934年就开始保护朱鹮,但屡屡受挫,朱鹮数量不断在减少。1981年,日本把野外仅存的5只朱鹮全部捕捉,希望实现人工繁殖,但还是失败了。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请求与中国一起拯救这一濒危物种,于是朱鹮的保护提上了国内的议程。但是国内也已经好些年没有人见过朱鹮了。1978年,中科院动物所组建考察队,开始在全国各地寻找朱鹮。这形势,俨然是大海捞针。

1981年5月,研究员刘荫增在14个省份长达三年的跋涉之后,终于在陕西省洋县山区的姚家沟村和附近的金家河村发现了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

姚家沟村位于大山深处,全村只有7户人家,这里却是朱鹮最后的救生筏。说起来也很讽刺,这里之所以能够成为朱鹮的诺亚方舟,是因为实在太穷了,村民没钱买化肥和农药。朱鹮原本生活在平原、丘陵地区,却被人类逼上了海拔1200多米的“梁山”。

这7只朱鹮,就这样成了整个物种最后的希望。一个物种落到这种境地,几乎可以致悼词了。这一次去,却有奇迹出现了。

洋县下发紧急通知,把朱鹮的保护上升到“促进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文化交流”的高度。一个专门的保护小组,进驻姚家沟,村民很纳闷,“你们整天在山里和几只鸟打交道有什么意思?”

这里边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像电影一样,有跌宕起伏,也有插科打诨。详见财新报道原文。最终,故事有了一个几近圆满的结局。截止2022年12月,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经从1981年的7只,扩展到9000余只。

阅读这篇报道的时候,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在干正事,真好。看似绝望的局面,经过一些人、一些机构持之以恒的努力,希望像草一样从石头缝里长出来了。

有些人的名字被记录了下来,鸟儿不懂得感恩,但未来的人类要感谢他们。还有更多的人名,是隐没在这个故事里面的,但他们同样值得被尊敬。

关于生态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我们从书本上学了很多知识,但都是一些大词。而阅读这样生动具体的故事,却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与生命之间有着不可言说的关联。比如报道写到一名工作人员救助一只受伤的朱鹮,朱鹮流着血叫了一路,“它叫一声,你就觉得很疼,很难受,那种扎耳的声音,感觉能穿透你的心肺。”你会感觉那份难受里,也有自己的一份,仿佛隔着空间与时间,你作为人类的一员,也在抱着那只鸟。

我们需要这样的故事。我们分享着一种绝处逢生的喜悦,一种事在人为的确定性,还有一丝隐藏的羞愧。这种良性的羞愧,别人的信仰、坚持与成就,提醒我们对自己不要太放纵。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那些乌七八糟的事和乌七八糟的人,愤慨之余也有内伤,我们会不经意间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别人都这么坏了,我干嘛还跟自己过不去?就这样,别人的堕落,促成了我们自己的堕落。

只有当我们看到有人在做正事,行正道,我们才会督促自己清醒起来,做个负责任的成年人。恰好昨天读到波兰尼的一段话:“我们对于真理的忠诚可以被看作隐含着我们对于社会的忠诚,而这个社会是一个尊重真理并且我们相信它尊重真理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