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习网 一起学习网


经济学家:每多读一年书收入提高10%,“孔乙己长衫”真的是束缚吗?

新闻资讯 姚洋,毕业生,学历,大学,文科,大学生,学生,工资,企业,本科 09-10

教育部等五部门近日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披露关键信息。

《改革方案》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特别是理科和基础医科本科专业点占比进一步提高……

这与近期“孔乙己文学”网络讨论中的一些要点不谋而合。

围绕“孔乙己文学”背后原因、如何破除“文科弱势”、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学历崇拜”心理、学历“相对贬值”催生“读书无用论”等问题,观察者网采访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

作为长期关注教育问题的著名经济学家,姚洋反对中考过早“普职分流”,建议十年义务教育。除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本身的调整空间,他还评价了企业招聘不断拉高学历标准、普遍要求实习经验等现象,喊话“头部企业要承担一点社会责任,先别想着什么捐款,要先把基础的做好,别老搞996,要善待员工,善待实习生。这是对社会的巨大贡献,给我们整个社会减压”。

深圳一技工学校的校园新闻

深圳一技工学校的校园新闻

如果是孩子们自己去选择的,觉得感兴趣,就是要去读某某技术的院校,那未来工作起来也是心情舒畅,就不会存在所谓“孔乙己脱长衫”的问题。现在好多小孩子并不是自己喜欢,而是整个社会觉得那个专业好。那天有国外留学回来的学生说,他在美国认识一个清华大学过去的学生,是某个城市当年高考第一名,然后学了个什么专业?电子工程,就因为那个专业收分最高,录取了就证明自己分数高,分数值,并不是因为喜欢。最终发现这不是他喜欢的东西,就会出现大家最近讨论的情况,成了“孔乙己”,下不来高台。

观察者网:在近期的网络讨论中,有人着眼于教育,也有人着眼于就业市场。您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潜力,是否能满足人才就业需求?

姚洋:就业是可以创造出来的。而且我一直在说这个问题,不要老盯着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刚毕业的时候还处于和企业匹配的过程中,会产生摩擦,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工作,但是找一段时间就会调整心态。3年之后再去问,他们都找到了工作,而且都是较为满意的工作。所以我们现在把过多的目光投向刚毕业的这群人,把事情放大了,这是在制造恐慌,制造压力。

观察者网:那对于企业来说,除了您刚刚提到应该主动培养一下员工,还可以采取哪些行动,来对我国职业教育做出应有贡献呢?

姚洋:光我们说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它是市场行为。像国外要搞所谓的实习生计划,一般都是在假期,而且一定是一种奖励计划,给予很高的待遇,挑出最好的人来培养。在我们国家,好多实习生不拿工资,或者一个月就拿1000块钱,连吃饭的钱都不够,但是也要抓住这个实习机会。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这些企业是在剥削大学毕业生,没有任何社会责任感,反而给社会传递负面情绪。

头部企业要承担一点社会责任,这是最起码的。先别想着什么捐款,要先把基础的做好,别老搞996,要善待员工,善待实习生。这是对社会的巨大贡献,给我们整个社会减压。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观察者,这是,我觉得,大学,学生,都是,职业教育,社会,也不,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