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亿小视频基地”仅建了门楼,政府一句“企业行为”就能撇开干系?
烂尾的出现,相信也不是当地政府愿意看到的,但这一幕至少是值得反思的。当初是否对项目的资质和可行性有过严格的把关审核?以“政府未投入资金”来强调政府无责,站得住脚吗?
朱昌俊丨媒体评论员
当地区政府发布的项目信息截图
但其实,该项目在一开始就显得蹊跷。比如,项目方向社会招引资金,个人交3万元诚意金就能占股1%,若项目真靠谱,天底下岂有这样的好事?目前,面对个人投资者要求退款的要求,当地有关部门已经介入此事,并强调该项目始终属于企业行为,不属于招商引资项目。但是,这到底算不算完全的企业行为,当地政府在此事中能不能完全撇开干系,目前来看,显然还存在疑问。
比如,有部分投资者指出,他们当初愿意“投资”,主要就是看到了该项目具有“官方”背景。公开信息显示,当地的官方账号曾一度大力宣传该项目,并称“积极引进企业打造短视频拍摄基地,助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推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此外,该项目也曾获得了当地部门的批复备案。而在引入社会资金的过程中,企业方也不断强调“项目有相关部门的审批文件和官方报道,后期政府及其他企业也会相继投资,让大家放心”。由此可见,当地政府为此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背书作用,恐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如今项目“烂尾”,在善后问题的解决上,政府方面理应彰显该有的担当,将之完全推给企业,多少都有点推责之嫌。当然,烂尾的出现,相信也不是当地政府愿意看到的,但是,这一幕至少是值得反思的。当初是否对项目的资质和可行性有过严格的把关审核?以“政府未投入资金”来强调政府无责,真的站得住脚吗?退一步说,若完全是企业行为,涉事企业的做法是否已构成诈骗?相关方面到底要不要进一步处理?
其实,该项目还涉及“资本下乡”,在项目立项上本身就更需多一些审慎。因为农户缺乏足够的风险辨别能力,很容易被企业天花乱坠的说辞给“迷惑”。有当地农户反映,一年多过去了,涉事公司“占用了菜园,砍倒了核桃树,压坏了水管,路却没修,只留下了这座门楼”,“承诺的几百元赔偿款也未支付”。如此结局,不仅未能真正实现助农,反倒是损害了农民权益。这样的教训,理应给当地政府强化招商引资的规范性敲响警钟。
当前,受大环境的影响,地方招商引资的难度在加大,一些地方招商引资面临更大的压力。但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越应该擦亮眼睛,加强把关评估,防止被一些不靠谱,甚至心怀不轨的“项目”所忽悠。同时,在招商引资考核上,也要以结果为导向,如果只顾着前期在数字上不遗余力搞政绩,后期却不管实际落地效果,这显然也是一种形式主义。此外,没出事的时候把项目作为政绩来看待大力宣传,烂尾了就说是“企业行为”,这样一种前后矛盾的做法,恐怕也不符合打造健康营商环境的要求。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编辑:郝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