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散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家之路有多难?
【文/观察者网 王恺雯 编辑/马雪、冯雪】
“如果文物会说话,大英博物馆将响彻‘我要回家’”。
近日,大英博物馆约2000件文物失窃丑闻引爆国际舆论,也再度引发各国要求英国归还被掠夺文物的呼声。在中国,“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冲上微博热搜第一。
大英博物馆现藏中国文物2.3万件,和千万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相比,只是“冰山一角”。
社交媒体上,网友纷纷表达对文物回归祖国的期盼。但文物回家,谈何容易。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霍政欣对观察者网表示,现有国际公约缺乏溯及力,且约束力有限,难以通过法律途径追索更早之前流失的文物。最近几年的成功追索案例,多为当代非法出境的走私文物。
对于研究圆明园流散文物20多年的刘阳来说,光是搜集流散文物的信息已是困难重重。西方收藏机构往往心存戒备,多年前圆明园管理处成立工作组去美国找资料时,一些博物馆竟“如临大敌”,以为中方人员是去“抢东西”的,甚至接待时还带上了律师。他坦言,商业拍卖或购买捐赠几乎是目前唯一能让圆明园文物回到国内的方式。
今年3月,七家德国博物馆举办联合研讨会,参与者在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观看可能被掠夺的作品
“整体来看,西方出现了一种对返还文物有利的氛围。”霍政欣说。不过他认为,想要欧美博物馆系统性地向各国返还文物,短期内并不现实,“尤其像大英博物馆,要真的系统性返还,它自己就被搬空了。”
我国在加入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时曾强调:“中国加入本公约不意味着承认发生在本公约以前的任何从中国盗走和非法出口文物的行为是合法的。中国保留收回本公约生效前被盗和非法出口的文物的权利。”
文物回归,道阻且长,但中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脚步不会停止。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文物,圆明园,大英,中国,博物馆,法国,公约,美国,贝宁,莫高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