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救命款被卷走,慈善机构又说不清楚了
图/网络
这样说来,柯某在基金会的身份哪怕只是志愿者,也会给人一种他是当地慈善项目负责人的印象。一般来讲,慈善基金会的正式编制(合同)工作人员数量不多,大量工作都是由非正式工作人员或志愿者承担的,所以在外界看来,区别度不大。
这一点,儿慈会恐怕还要进一步作出解释。
让人注意的是,柯某是在病友群发布“配捐”消息。所谓“配捐”,就是患者家属自筹部分资金,公益组织在此金额上按照一定比例“补助”,打款返还给患者。比如48000配2000,指的是患者拿出48000元,公益组织打回50000元
这种善款组织形式,对于急需用钱的患者家属有一定吸引力,但也极易沦为骗局。据悉,前两年就有多地患者家庭反映遭遇慈善“配捐”骗局,导致善款难以追回。
那么,是不是儿慈会也搞过类似“配捐”活动,因此让家属掉以轻心了呢?公益组织搞“配捐”,合规吗?这些问题,目前也还没有答案。
此外,从儿慈会的“解约”文件看,其采用的表述是,“柯某孝所在的廊坊救助站因救助量未达标”,这就更让人好奇了,儿慈会和救助站的所谓“合作”是什么合作?“救助量未达标”指的又是什么?
这会不会是儿慈会对救助站有“救助量”的考核,而柯某为了完成“任务”,采取了“配捐”的手段?这在逻辑上至少是自洽的。设若如此,儿慈会就不能以“解约”来撇清关系。
抛开这次的善款风波,作为以少年儿童为救助对象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儿慈会近年来已陷入过多次风波。
一次是2012年被周筱赟质疑财务“造假”,“至少有48亿巨款下落不明”。后来,儿慈会澄清,这是账目中一个数字的小数点写错了。
还有一次是,在2020年“吴花燕事件”中被质疑,募捐上百万元,一分钱都没用在患者身上。这事情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央视等各大主流媒体都曝光了,民政部还向儿慈会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后来,儿慈会以受助者年龄超过募捐方案限定的年限为由,退款了事。
这些事件表明儿慈会在财务审计、慈善运作上存在漏洞,而这次的善款风波,更指向其人员管理与募捐机制等弊端。所以,不管柯某卷款而逃的行为是发生在与儿慈会“合作”期间,还是个人所为,儿慈会都要反思自身问题,采取补救措施。
当然,一旦查明柯某所作所为与儿慈会有直接关联,那就不是内部整改这么简单了。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家属,廊坊,患者,基金会,慈善,志愿者,中华,救助站,工作人员,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