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习网 一起学习网


巴勒斯坦的敌人是哈马斯

新闻资讯 哈马斯,以色列,巴勒斯坦,人道主义,巴人,联合国,巴勒斯坦人,以色列人,决议,敌人 11-05

如果讨论巴以冲突的出发点是人道主义,那么就不能简单地以你支持谁来谈这个问题,而应该从巴以双方选择的战略,是否长远地有益于民众来判断。

在巴以分治之前,巴人与以人在现代国际法体系里,均非独立的国家。如果我们复盘历史,做一点比较史料的工作,就会发现,巴人与以人比同样是英人治下的印度人,就像是在起跑线上顺风起跑。甘地领导着国大党,与英人抗争数十年,才得意建立一个合法国家。虽然,他们当时接受了印巴分治的苦楚。

何其相似乃尔,又何其不似乃尔。1947年之后,以色列人趁着联合国体系之东风顺利建国;阿拉伯人,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埃及,这些则将巴勒斯坦人推进了一个火坑。巴人没有明确的国家身份,在现代世界里几乎像一个野人。这些中东大地上的孤儿,只能反复申明“自古以来”的叙事。这些落后的民族、宗教精神资源,只能给培养出山大王,孕育出“巴解”“哈马斯”这类草包组织,不能培养出像甘地这样的政治家。

甘地被极端分子刺杀,促成《奥斯陆协议》的拉宾被极端分子刺杀,与这两个案例一样,巴人应该明白,有时候最大的敌人可能是自己人。巴以冲突已经导致超过8700人死亡,这当然是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但历次中东战争死亡人数得有10W人,又何尝不是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有时候,我们目光只有豆粒那么大,只能看到眼前的事儿,不知道往后看,更不能往前看。

巴勒斯人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并不是有的人以为那样,所谓以色列人在“侵略”他们。自1947年以来,它们在各种草包组织的控制下,在各个山大王的忽悠下,在周围阿拉伯朋友的怂恿下,步步皆错,他们习惯了用武力做要挟,用时间换空间,将自己牢牢地绑在了战车上,永远停不下来。虽然2012年联合国接纳“巴勒斯坦国”成为“非会员观察国”,但他们完全不懂“国家”为何物。

2006年,巴立法委员会选举,哈马斯获胜。此后,再也没有举行过选举。我们不妨听听巴勒斯坦人,怎么看待自己的真实处境。一位生活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女孩,呼吁支持“巴勒斯坦解放”的人们反思,该怎么“支持巴勒斯坦”。她认为哈马斯不除,巴人难有好生活,所谓“解放”就是个洗脑的话术。她列举了几个事实:

1,有200多万巴勒斯坦人安全的生活在以色列。

2,以色列提供了生活机遇,每天有50W人前往以色列工作。

3,提到加沙地带,以色列提供水、电基础设施;

哈马斯则利用民用设施做军事掩护。

4,哈马斯每年收到的援助数亿美元,这些钱用在了恐怖袭击上。

巴勒斯坦为什么还没有建国?视以色列为种族灭绝者的人会说,这完全是以色列的错,因为经过历次中东战争,加沙、约旦河西岸,巴人被分割、被限制了。从地缘政治现实分析,以色列建国之初,阿人联合起来,觉得可轻易地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掉,但是此消彼长,现在它们已经做不到了。联合国1947年的巴以分治决议,1988年的巴勒斯坦建国决议,这些时间窗口一次又一次错失,哈马斯还在主张消灭以色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结局可想而知。

在战争中谈论人道主义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战争机器一旦开动,就很难停下来。从策略上分析,有战才有和。以色列不会轻易停止军事行动,甚至会在宣传中,释放更高压的威胁。所以,我们不必因以人威胁话语,就判定他们要搞“种族灭绝”。哈马斯率先攻击以色列人,并且挟持人质,不就是在给自己增加谈判的砝码么。

从常识上分析,军队不是警察,任何国家的军队,日常受到的训练,都是消灭移动的目标,在哈马斯地道之上,战场中的民众,随时会有伤亡的危险。当然,随着攻守转换,这种道义的重负,会落到以色列而不是哈马斯头上。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其实是一个窗口期,以色列人喊打,哈马斯也喊打,他们有没有足够的智慧,喊而不打,渐渐停打。我们只能期待他们有这个智慧。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哈马斯,以色列,巴勒斯坦,甘地,人道主义,巴人,联合国,巴以,中东,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