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习网 一起学习网


“消失的课间10分钟”背后: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快乐?

新闻资讯 孩子,家长,北大清华,心理健康,天选,儿童,学校,新闻,内卷,马斯克 11-27

近期,“课间10分钟”话题持续受到关注,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日前谈到,“个别地方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约束’的情况除了安全因素的考虑,有的也是受到场地限制的影响”,并针对运动安全风险问题强调坚决不能“因噎废食”。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席专家边玉芳日前接受澎湃新闻专访中介绍,从儿童健康发展的角度,设置课间10分钟是儿童注意力发展的需要,也是他们身体健康的需要,不管原因如何,“消失的课间10分钟”现象不符合大脑发展规律、不符合人的心理发展需要,会对儿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边玉芳 澎湃新闻记者 权义 图

工作中的边玉芳。澎湃新闻记者 权义 图

不只“问题孩子”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澎湃新闻:现在有不少中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前段时间媒体报道,有些医院儿童精神科“爆满”。

边玉芳:我关注到了。开学是一个转折点,孩子经过一个暑假或寒假的休息后,临开学时,家长和老师都会说“你要尽快收心”,给孩子提很高的要求,让孩子来不及有一个心理状态的过渡期,就会出现适应性问题。比如:刚开学一段时间不适合学校生活、不想上学,甚至出现一些极端事件。

开学确实是一个特别要关注的时间点。但并不只有开学这个点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平时也要关注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如,孩子是不是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如何,情绪状态好不好,有没有焦虑情绪,有没有抗挫折能力。

澎湃新闻:不同年龄的孩子的心理状况差别大吗?

边玉芳:总体来说,孩子年龄越大,出现的心理问题相对会变多。有研究发现,青少年儿童极端事件,绝大部分发生在初中阶段。从小学到高中阶段,初中是发生极端事件量最高的,其次是高中,再次是小学。

早些年小学一般不会出现极端事件,但现在也会有一些极端事件发生在小学,学生的心理问题目前有呈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

当然,中国儿童青少年极端事件的比例相对来说还是非常低的,我们要重视这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要关心所有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每一个孩子从小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不是等孩子有了问题才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要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独特之处

澎湃新闻:现在很多家长也很焦虑,比如担心、在意孩子中考过后上不了高中。

边玉芳: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人人都上清华北大,那肯定也不合理。

我们有些家长账算得不太清楚。假如,当大家都去读北大经济系、清华经管系时,我的孩子去做烹调,或者学汽修,也许未来的生存空间也会很大。社会是多元的,我总认为我们每个人只要在自己的行业里能做到比较好,无论是在哪个行业,都能够安身立命。

孩子怎么样才能更有把握考上北大清华呢?这里面也有些家长账算得不清楚。假设一个孩子在北京可以上A、B两所学校,A是全北京最好的高中,A校考北大清华的人很多; B校也有考得上北大清华的人,但没有A校这么多。如果一个孩子能以一个比较靠后的成绩去A校,很多家长一定让孩子去上A校;但可能这个孩子去B校成为佼佼者,反而考上北大清华的可能性会更大。

澎湃新闻:实际中,还有些孩子明明成绩还不错,但读到初中甚至临近中考突然“躺平”了,不愿参加中考想去职业中学学习,家长因而变得很焦虑。你怎么看这类问题?

边玉芳: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试着去接受孩子的选择,因为这时候也许是孩子在心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可能是他突然决定换条路走,想去学一技之长。如果是前者,需要多加关注孩子状态,给予孩子支持鼓励;如果是后者,说明孩子是健康正常的,应该尊重孩子,或者用一些好的方式让孩子去接受父母的观点建议。何况现在职高也能参考高考,未来也有机会读研或者考博,父母不必过于焦虑。

这段时间因为《埃隆·马斯克传》在中国发行,有很多人跟我讨论资优生问题。马斯克是世界首富,也是对人类未来会有巨大影响的一个人,但他独特的成长经历不可复制,且如果这个社会人人都是马斯克,那也是可怕的。

事实上,资优生的培养对家长和学校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他们脑子很灵活,会觉得周边的人都很无聊,可能跟同学也聊不到一块。就像我们常说的,上天给你开了一扇窗之后,会关上另一扇窗,所有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孩子在某方面有天赋,就可能在另一些方面存在困难。

我希望,从事餐饮业的是那些真正喜欢厨艺、喜欢烹调,愿意给我们创造美食的人;环卫工人是能在清洁方面做得特别专业的人,而不是需要学历很高,甚至会解数学物理难题的人。世界多姿多彩,不同行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也不一样。

我们不是人人都能成为马斯克,但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是“天选”之人,家长应该把自己的孩子看作为“天选”之人,相信自己的孩子都独特的方面。

父母要做好榜样,陪孩子找到自己的“天选”之路

澎湃新闻: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自己很难去发现孩子的“天选”之路到底是什么。

边玉芳:这可能正是我接受这个采访、谈话这些话题的原因。作为长期关注和研究儿童成长领域的学者,我希望家长们能把观念扭转过来。

有一个说法:基因决定一个人的上下限。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如果让孩子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去努力,成效肯定远不如让他去自己擅长的方面努力。

教育的作用是让我们发挥潜能,更好地接近上限。实际上,大部分人没有达到自己的上限。我们不能自己都没考上北大清华,却一味要求孩子要考上北大清华。我也不认为我们的孩子只有学习一条路。

当然,这不影响我们去让孩子知道,北大清华有很好的专业,如果能考上可以接受很好的教育。如果孩子自己愿意并有能力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当然也是非常好的事。

我一直在说家庭教育有8个字、4个词:第一个是“榜样”,父母要承担的第一个角色是做孩子的好榜样。比如,有的家长不让孩子玩手机,自己却天天捧着手机;教孩子要诚实,自己却撒谎,这就是没做好榜样。

第二个是“陪伴”,尤其是在孩子0~6岁阶段,陪伴特别重要。陪伴就是跟孩子在一起,和他一起做有意义的事,多亲近自然,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第三个是“发现”。我们陪伴孩子一路成长的过程,要去发现孩子的潜能,发现孩子适合做什么,陪他去找到一条自己的“天选”之路。

最后一个是“支持”,当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天选”之路时,父母要去支持他。

如果竞争文化仍在,人口下降不能解决“内卷”

澎湃新闻:现在有些人认为,一代人会比一代人会更不幸,因为一代人会比一代人更“卷”,现在的孩子就从小“卷”学习了。

边玉芳:这个事要分开来看。一方面,人的社会化过程确实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被拉长。因为社会越发展进步,对社会人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要求会越高。

但另一方面,说到“内卷”,我们要反对人为增加的不必要的负累。我前面提到反对恶性的学习竞争文化,是因为有些是本不需要却被人为加进去的东西。

在心理学上有“150%原理”,即我们学习时,如果刚学会时是100%,那稍微再巩固一遍,达到150%的水平,效果最好。但如果已经达到150%了还要不断努力去达到200%,可能只是在浪费时间,甚至效果适得其反。因而对学习来说,可以适量刷题,过度刷题则没有意义。这种人为加上去的过度的无用功应该被剥除。

澎湃新闻:也有人认为,等到人口降下去之后,竞争就没那么激烈了,教育“内卷”也就没那么严重了。

边玉芳:我不认同这个观点。如果大家仍处在过度竞争环境中,即使在一个只有两人的密闭空间里,也可能争斗不已。

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些问题,只要我们还去跟别人比,只要我们还觉得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人少了也依然会去竞争、会去做区分。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的状态是,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都是可以享受工作的乐趣,都能找到价值感。包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去享受吃到美食的乐趣,享受四季花开花谢的风景,甚至从一杯平淡的白开水中感受淡淡的甜味。这种平淡生活中的美好随处可见,但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越来越难以感受到这些?

是因为他们从小就不曾去留意过这些东西,如果孩子从小在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长大,有着对探索大自然的热爱,对运动、劳动的热爱,身心会比较健康。

抑郁、焦虑不等于抑郁症,不要去夸大

澎湃新闻:近些年积极心理学开始受到关注,您觉得积极心理学能消除或者减轻孩子面对巨大竞争压力时产生的焦虑与痛苦吗?

边玉芳:积极心理学就是培养人积极的心理品质。如果能培养出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孩子就会拥有自信、乐观、有心理弹性等好品质,让我们无论处在何地、面临任何困难时都能勇于面对。比如,一个有心理弹性的孩子面临挫折时是有绝地反击的能力的。

我特别想强调一点,大家不要一讲到心理健康教育,就觉得针对的是那些有问题的孩子。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不是要像弗洛伊德那个时代一样,要去治好有神经官能症的人,我们更希望每个人有积极、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以及抗挫折的能力。每个人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要把积极心理的培养当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点。我们是要让更多的人快乐幸福生活,而不仅仅是去预防抑郁症和自杀问题。

澎湃新闻:您觉得什么样的人生才算快乐幸福?

边玉芳:我觉得最理想的状态是,人生中从事的职业就是自己的兴趣和潜能所在,同时能享受平凡生活的快乐。就像我热爱孩子,我也有相关科学研究能力,所以我走了一条一辈子研究儿童青少年成长之路。

这个时代需要马斯克,也需要很多的平凡人。我们人来到世上走一遭,既是来完成我们要完成的使命的,也是来好好享受我们的人生的。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孩子,课间,自己的,澎湃,家长,的人,都是,竞争,每个人,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