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习网 一起学习网


智库咨询也是“师不顺道,医不叩门”丨高明勇调研笔记027

新闻资讯 智库,家乡,师者,高明勇,政邦,高峰论坛,河南日报,医者,笔记,河南 12-28

智库咨询也是“师不顺道,医不叩门”

高明勇 | 政邦智库理事长

最近我回了趟河南,行程匆匆,辗转多地,冒着严寒,在北方的雨雪中拜访了不少新朋友。这是多年来第一次没有照例约见老朋友,更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来自新朋友的一个问题:你做智库,在外面做了那么多的培训、策划、咨询,什么时候也在家乡多做点贡献。

仔细一想,好像过去几年确实很少为家乡做智库咨询,为什么?

想想也是,政邦智库这几年是做了不少事情,都不在河南:在江西抚州策划了“千年学府·智敬未来”临汝书院高峰论坛,在山东淄博启动了“有解思维,向前看齐——政邦智库淄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在陕西西安发起了“发现陕西之美”的智库行调研活动,在湖北十堰武当山上参与举办了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论道武当:传统文化与健康生活”高峰论坛,既与一些地方政府合作举行政务培训、政策解读,也给一些知名企业做政策咨询、战略定位。

这些年为家乡做了什么?虽然过去几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没法正常往返,但也算为家乡做了一些小事。比如,以学者身份多次接受河南电视台的采访,谈谈对地方发展的看法;为《河南日报》撰写评论,探讨教育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作为智库专家身份,今年5月份的时候,还为河南日报社做《媒体深度融合——从“历史传统”到“创新方法”》的报告。

尽管如此,朋友的话还是让我陷入沉思,为什么没有更多地为家乡做智库咨询?

说起来,智库调研与咨询工作很有挑战性,也很有诱惑力,就是在陌生的地方寻找熟悉感,在熟悉的地方寻找新鲜感,在熟悉与陌生之间寻找连接点,寻找契合度,寻找距离感,最后“芝麻开门”。

“师不顺路”同样如此,“师者”,传道受业解惑,其中也都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考量。正如《易经》所言:“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主动去授课,未必会受到足够的尊重与重视,效果也必然打折扣,当学生带着诚意与耐心,一切诚念终将相遇。黄石公与张良的“拾鞋”故事,流传至今,传为佳话。

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智库咨询”融合了“医者”和“师者”的角色与职能,也蕴含着“医不叩门,师不顺道”的传统。有时需要“把脉诊治,对症下药”,给出科学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有时需要“授业解惑,因材施教”,以提升观念认知来协助精进,达致更为理想的目标;有时需要精确赋能,顾问咨询,参与过程,在组织中发挥作用。

我更喜欢将“智库咨询”定义为一种立足长远的“陪伴式成长”的关系。有点类似于宽泛意义的“同伴教育”,根据韦伯大字典的解释,在英语语境下,“同伴(peer)”就是“身份相同的人”,“教育(education)”关系到“发展(development)”、“培训(training)”,或者对既定的人或事物的“见解(persuasion)”、或者教育带来的“知识(knowledge)”。

事实上,“智库咨询”的得失成败,不仅仅取决于智库自身的能力与动机,积累与经验,眼界与见识,还在于合作对象的基础与诚意,信任与信心,定力与坚持,更在于时机与机遇的“一见钟情”。

这些问题想透的话,我想,此心安处是吾乡。故乡异乡,同样岁月悠长。一切诚念终将相遇,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希望通往更真实、更清晰、更宽阔的道途。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熟悉,家乡,才会,的人,都是,河南,这是,身份,传统,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