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习网 一起学习网


清华一学生转入双非院校,之前也有北大学生转出,网友: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新闻资讯 学生,学校,武汉大学,清华大学,高校,北京市教委,网友,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研究生,极目 02-16

据澎湃新闻1月4日报道: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网站2日消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拟跨省转学情况公示》,8名高校大学生拟跨省转学,1人为转入、7人为转出,涉及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多所高校。其中,清华大学1人拟转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图源:武汉大学

公示显示,闫某某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2020级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由于个人身体原因,申请转入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外交学专业本科学习。经武汉大学2023年第六次校长办公会审议,同意其转学申请。

另据宜昌一中公众号显示,2020年,闫同学在高考中以646分的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位列湖北省文科第十。

网友认为“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对于这样的“逆向转学”,有网友“想不通”当事学生的选择:“为了好专业转也就算了,从清华大学转出?”“从金融转到临床医学?”“为什么要往差的学校转?”当然,也不乏宽慰和鼓励的网友:“真读不下去,及时止损也是明智之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城市的知名度比学校更吸引人们的眼球,北京高校的学生选择到其他省份的高校就读,难免给人一种“下嫁”的感觉。这样的地域期待和学校期待,投射的是公众对北京高校的认同感,看到有学生选择离京,随之产生了旁观者的心理落差效应。

你怎么看待这种“逆向转学”?红星新闻3日下午为此发起了网络投票。极目新闻发现,4日上午有1.4万人参与,四成以上网友认为“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有25%的网友认为不能理解,有23%的网友认为尊重个人选择。

红星新闻评论认为,“逆向转学”见证了学生享有跨校迁移学籍的权利。选择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基本的自主权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心仪的城市和理想的学校,如何选择是他们个人的自由。现在的教育政策允许学生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申请学籍迁移,可以说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

另外,“逆向转学”表明求学路上没有一劳永逸的通行证。“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同样适合解释“逆向转学”者。什么样的学校适合自己,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宁愿放下就高不就低的原则选择“逆向转学”,说明原就读学校在某些方面并不适合他们,也间接证明大学录取通知书并非一劳永逸的通行证。书必须得自己读,不论选择哪所学校,都得自己下功夫才行。在公示期结束后,待到春暖花开时节,变更了求学地点的这些“逆向转学”学生,将面临一个新的适应期。希望调整过后,他们能更明白选择的意义所在。

极目新闻综合澎湃新闻、红星新闻、每日经济新闻、北京市教委官网

(来源:极目新闻)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学生,北京市,学校,新闻,澎湃,教育委员会,清华大学,网友,跨省,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