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风险,不见机遇,是欧盟对华焦虑的重要原因”
“谁试图以‘去风险’之名搞‘去中国化’,谁就将犯下历史错误。”
2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在“中国专场”发表题为《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的主旨讲话,指出反对“脱钩断链”现在已成为国际共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风险。呼吁各国寻求共赢,避免多输。
而在此前,由欧美发起的针对中国的“去风险”政策,对全球经济进一步恢复带来阻力。欧洲也将在高昂的能源价格、对支持乌克兰的疲惫中迎来俄乌冲突两周年;中东红海地区的航运封锁战进一步扰乱全球供应链,对欧洲经济的影响更是雪上加霜。
欧洲如何看待自身在全球热点问题与大国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中欧关系又有哪些关注焦点?就以上问题,观察者网专访了此次参加慕安会议的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员姜锋教授。
观察者网:从俄乌冲突到巴以冲突,您会用什么词来形容欧洲面对世界变局的心态?
姜锋: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焦虑,深度的焦虑。过去一年来,整个欧洲面临的内外局势和环境都发生了剧烈变化,特别是面临两个战场,欧洲还找不到应对和适应的办法。东部俄乌冲突依然硝烟弥漫,这场冲突何时终结,以何种方式终结,欧洲人既很着急,又无法掌控。如果特朗普重新上台,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有可能大幅削减,以欧洲人不愿看到的方式解决俄乌冲突,欧洲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安全命运,这是令欧洲政治领导层沮丧的。另一方面,欧洲内部也有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怀疑,对乌克兰战争的支持是否能达到令他们满意的结果。
在欧洲的东南部方向,西亚北非地区的巴以冲突重燃,且外溢的危险越来越大。现在红海地区的航道已经被殃及,冲突还可能向其他区域国家进一步扩散,这令欧洲忧心忡忡。面对中东局势,欧盟作为一个主要的域外力量是否要参与进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问题。目前,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在红海开展护航的军事行动。
欧洲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去年11月访问基辅,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举行会谈 资料图:路透社
至于欧洲期待战争如何结束,根据媒体的透露,其实欧洲也曾积极参与停战谈判,有过相应的方案,比如基于现状先停火,相应的地区归属和主权问题以后再谈。本来是有这类方案的,但是因为意识形态作祟,加上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考量,就无果而终。特别是美国,有军事将领公开说,他们在俄乌冲突的目的是削弱俄罗斯,就是要打消耗战,而不是尽快实现和平。
所以,要考虑结束这场战争,很大程度上还是要看美国和北约。而从目前来看,北约已经变得越来越成为战争的积极鼓动者和参与者,在冲突和战争中定义自己存在的合理性与集体身份。
至于俄罗斯,目前并没有像欧美国家想象中那样受到极大削弱。不光如此,随着俄罗斯转入战争经济,其经济反而在不断发展,更加有韧性,抗打压的能力提升。在莫斯科等大城市,民众的正常生活还在进行,看上去并没有受到战争的很大影响。俄罗斯的整体实力并没有被战争和制裁严重削弱。因此,下一步思考俄乌冲突如何结束,我觉得欧洲是非常着急,但是欧洲很大程度上无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安全和军事领域,欧洲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独立自主的程度,更不用说左右俄乌冲突局势的程度。
观察者网:您如何评价过去一年来,欧洲面对大国竞争问题时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访华期间提出欧洲需要“战略自主”,另一方面,欧盟确实在加入或配合美国对中企发动的制裁。欧盟目前的立场是什么?
姜锋:从政治和政府的层面上来讲,欧洲还是比较务实的。他们对欧洲在全球力量格局中的地位很清醒。中美竞争会是影响欧盟国际地位的重要变量。欧盟希望在这个大三角的结构扮演发挥所谓平衡作用的第三者,欧洲的政策研究界、学术界包括部分官员对此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当然,有学者认为还要加入俄罗斯,形成“四边”,但目前主流的认识是中美欧三边,欧洲应保持有利可图的平衡第三方。这是欧洲政府的层面,但在意识形态色彩很强的议会层面,包括媒体,他们坚信欧洲应该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同美国站在一起。
所以我们看,欧洲在表述对华政策时用了“伙伴、竞争者、对手”的三段论述,伙伴代表双方在经济领域有共同利益,竞争者是一种理性的表述,认为双方可以进行健康的竞争。但是欧洲的媒体或是议会中出现的文字和表达,往往都倾向于将中国定义为“制度性对手”,言辞非常激烈,有许多针对中国的不实描述甚至污蔑。
在社会层面,由于欧洲社会受到媒体和议会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过去一年来,他们对中国、特别是国家形象的认知相当负面。背后当然有疫情的原因,双方的相互来往减少了。至于未来,我认为欧洲的对华认知还是会逐渐走向理性。首先,中国坚持的是多边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共商、共建、共享,中国没有去威胁或打压别国发展的理念,更没有这种政策或行为。中国的健康发展,在我看来是欧洲对华认知转为理性的根本原因。中欧是非常重要的经贸伙伴,而经贸关系事关双方民众的福祉,在这一点上双方也会保持非常密切的经贸联系和社会来往,所以我对未来中欧关系的发展还是比较乐观的。
第二个方面,欧洲也认识到,仅凭它自己不足以真的成为全球政治当中的决定性力量。它发挥作用的空间是如何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这是对它最有利的战略选择。某种程度上来说,欧洲偏向哪一方,对中美都会起到非常大的结构性作用,都不符合欧洲自身利益。因此,我想未来欧盟不太会极端地偏向某一方,除非它偏执于意识形态,不顾一切。
观察者网:2023年从疫情中走出来后,中欧在外交层面特别是首脑外交、高层外交领域取得了哪些成绩?
姜锋:2023年中欧之间的首脑外交和高层外交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放在整个国际关系的背景中也是非常少有的。双方高层会晤有12次之多,创下了纪录。这说明,双方对中欧关系的重要战略意义有高度共识,否则就不会有如此密切的往来,对不对?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既然交往如此密切,也就说明有许多话题需要谈。这既加强了对彼此的相互认知,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双方还有很多话题可以谈。
从双方领导人的谈话或交流,包括从媒体上透露出来的信息可以看出,过去一年来的交流很大程度上是在谈中欧如何建立战略互信,如何发展对彼此正确的定位,精准的认知,这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中欧对未来两国开展具体合作的领域也做了相应规划,包括人文交流。我注意到,在新冠疫情导致停滞了数年后,2023年起中欧将重启人文交流,也包括中国同欧洲相关国家的,比如中法正在筹备建交60周年的庆祝活动。这一系列的人文领域交流项目都会增进中欧的相互认知。我的感觉是,进一步完善这些认知是当前推进中欧关系的非常核心的基础。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欧洲,德国,乌克兰,中欧,俄罗斯,中国,美国,这是,经济,欧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