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场霉霉的演唱会,咋就崇洋媚外了?
图/图虫创意
在一些网民的出发点是“我觉得”的情况下,揪斗“辱华”不免要扩大化。从中国电影拍展示国内劳动人民生活的片子在国外获奖,被一些人认为是“媚外”;到如今“看了场外国人的演唱会”就被指责“媚外”,也足以可见这个标准在这30多年的变化。
特别是近几年,“辱华”的大炮倒是越来越多地对准了中国本土企业、中国人。国产动画电影《雄狮少年》“眯眯眼”问题一度引发“辱华”争议;国产运动品牌李宁冬装外套因军绿色配色和锤帽设计引发“媚日辱华”争议;中国的小眼睛模特因“眯眯眼”争议而失去工作机会,甚至还要承受来自网络的人身霸凌,乃至要承受“长得丑就不要出来吓人了”等人身攻击。
04
需要看到的是,当下公共语境中“辱华”的标准在一些人的嘴里越来越模糊,甚至没有标准,即便逻辑牵强附会,甚至事实无中生有。
可以看到的是,无论是商场的元旦贴纸也好,还是企业产品的包装也罢,“辱华”已经成为了底线性标准,一旦被指责为“辱华”,就会被“一票否决”。
当然,这些指责企业的主体并不真的关心“反歧视”的实际主体,也不想做更高级的、更复杂的探讨,他们只是瞅准了这个“一票否决”,一心一意做“爱国贼”的生意罢了。既然“辱华”有流量,那就继续在网络中揪斗“辱华”——“不辱也要让你辱”“中国人只打中国人”。
在“崇洋”“辱华”等标准越来越“我觉得”的情况下,受损失的主体也在扩大化。可能会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可能会是一个苦心经营的产品,甚至还可能是一家深耕多年的公司,可到最后一瞧,却发现:人是中国人,产品是中国人生产的产品,就连公司产业链的上下游也全都在中国。
相信那些在严肃讨论中真正可能会涉及“辱华”问题的外国人和外国企业也是一头雾水。毕竟,“辱华”的问题本就不是中国人的问题,这些网友说到底只是借“辱华媚外”的幌子,虚空打靶——打靶的对象还是同胞。这也是不少人觉得“7-11”下架农夫山泉水的不对劲之处。
至于结果,“闹剧”往往成为“悲剧”,2012年的“西安U型锁”事件就是前车之鉴。一名日系车车主被一个21岁的小伙用摩托车U型锁砸成重伤,小伙最后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而这些代价的起因,也是小伙要“反日”。
是不是很讽刺?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泰勒,演唱会,的是,崇洋媚外,中国,标准,我觉得,北美,斯威夫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