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校园欺凌,我们可以做什么?
无声的排挤、不堪入耳的谣言和外号、拳脚相加的恶意……可能在隐秘的角落,一场校园欺凌正在发生。
台湾作家蔡仁伟曾在《封闭》一书中用含羞草比喻遭受校园欺凌的同学:“小时候觉得好玩,用手去碰含羞草,看它缩起来,可是,从来没人认真想过,要过多久,它才能重新打开。”
他们可能很久才能修复创伤,甚至付出无可估量的代价,也可能被“玻璃心”,得不到外界的理解与支持。后果之重、处理之难,说明了校园欺凌的复杂性。
安徽合肥蜀山区辖区民警在华府骏苑小学开展拒绝“校园欺凌”教育活动(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晨 摄
学校方面:
一是成立反欺凌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任组长,由接受专业培训的3-5位骨干教师组成具体欺凌事件干预小组。
二是制定校规,规范师生言行。在醒目地方张贴反欺凌内容,提倡友好相处,学习交往技能。
三是设立特定渠道,便于学生报告欺凌事件、寻求帮助,同时便于学校获知欺凌事件、及早干预。
四是对教师进行反欺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欺凌含义、特征、发生原因等基础知识,以及帮助欺凌者、受欺凌者的恰当技能,与欺凌预防相关的班级管理知识,欺凌防治中家校合作的知识与技能等。
教师层面:可利用班会或团辅活动设计相关活动,帮助学生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
第一步,用图片或同学表演的形式呈现现实生活中的校园欺凌事件。
第二步,明确校园欺凌的概念、判定指标、形式及危害。
第三步,严正声明“校园欺凌不是开玩笑,学校对校园欺凌零容忍”,同时展示校规校纪、国家相关规定和法律条款。
第四步,对如何面对言语欺凌进行实操训练。比如,教学生坚定大声地说“不”,教他们现场做暂停手势(双手在胸前交叉),手势做出后对方若依然不改,请旁边同学作证,并告诉老师。
第五步,进行小组讨论。针对“面对不同的校园欺凌该怎么办?”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提出有效解决办法,一方面帮助被欺凌者,另一方面威慑和教育欺凌者。
第六步,利用校园心理剧,引导学生自我成长。例如通过排练、演出心理剧,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和共情。
此外,对被欺凌者、旁观者、欺凌者和欺凌助长者分类对待:
对于被欺凌者,教师要及时发现蛛丝马迹,帮助他们求助专业心理老师,反复训练学生掌握表达、求助等技能;
对于旁观者,要发掘那些积极旁观者,即有正义感,能够体会到被欺凌者所处困境的人,让他们做被欺凌者的朋友,主动站出来发声,为被欺凌者注入力量。还要教会消极旁观者,适当“和稀泥”,帮助被欺凌者解围,或者留存证据;
对于欺凌者及欺凌助长者,要否定其行为,不否定其个人,宽严并济。给予适当惩戒,制止、批评、处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要针对性帮扶,发现其优点、进步,及时鼓励关注。要家校共育,让家长认识到孩子所犯的错误,为其欺凌行为负责,必要时给予家长辅导。
家长方面,日常要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同时要帮助孩子获得友谊。当孩子说出欺凌遭遇时,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免得因情绪失控把事情推向不利境地。其次要接纳孩子情绪,耐心倾听,不能说“为什么只欺负你,不欺负别人”。要征求孩子意见,跟孩子表达“你希望我怎么支持你”,免得盲目替孩子出头,帮倒忙。最后要收集证据,方便找警察办案,并积极与学校沟通协作。最重要的是,做好事后复盘,借此帮助孩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对待校园欺凌,不能让孩子被欺负,孤立无援;也不能让孩子霸凌别人,肆意横行;还不能让孩子冷眼旁观,坐视不理。这需要成年人智慧判断,理性分析,细心观察,耐心倾听,给予支持、商量解决办法。
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只有家校合力,才能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校园,学生,孩子,家长,老师,方式,学校,自己的,事件,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