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习网 一起学习网


在学术界当了25年“少数派”,他一次次挑战权威

新闻资讯 卢庆,氟利昂,大学,气候变化,卢庆彬,论文,臭氧层,全球,科学家,美国,臭氧,导师,物理学,理论,学术,空洞,科学,分子,领域,气候,大气,模型,诺贝尔化学奖,地球,西湖,大象,参 03-20

文 | 《中国科学报》记者 李晨阳

即便在顶尖名校,在著名科学家的实验室里,用当时最先进的仪器取得了成果,发表在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上,也可能需要经过10年甚至更加漫长的时间,才能得到其他人的认可。

卢庆彬第一次成为“少数派”,是在1999年。

那年他34岁,在被誉为“公立常春藤大学”的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在物理学顶级期刊PhysicalReview Letters(PRL)和化学物理学期刊Journalof Chemical Physics(JCP)上各发表了一篇论文,然而当时,这两篇论文给他招致的质疑,远远多过为他赢得的赞誉——假如真有赞誉的话。

起初,美国、法国、德国的科研同行都无法复现他的成果。2000年初他离开新泽西后,导师又雇佣了两名俄罗斯博士后重复这项工作,得到了同样的实验结果,并于2004年发表在JCP上。但这仍然无法平息众议:为什么只有你们一家实验室做得出来?

来自同行的压力,像笼罩在实验室上方的一抹阴霾。最扎心的一幕发生在2006年,导师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个知名团队合作,又在JCP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宣告否定了卢庆彬的发现。

那时没人意识到,罗格斯大学有一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设备,也因此观测到了他人无从得见的现象。

NSERC给卢庆彬的评审报告书

NSERC给卢庆彬的评审报告书

每当感到孤独和不被支持的时候,卢庆彬总会想起那些默默信任着自己的人们。

卢庆彬的父亲是一个基层干部,虽说不是什么大人物,却终生怀抱某种理想主义。他盼望着儿子能为这个世界做出一份贡献。

2001年8月2日下午5点,美国物理学会发布了“宇宙射线烧毁臭氧层”的相关新闻,当天晚上,他父亲便病逝了。卢庆彬始终不知道父亲有没有看到这条新闻。但他隐隐觉得,父亲在很糟糕的身体状态下坚持了两年,或许就是在等待那一刻。

另一位让他难以忘怀的人,是在福州大学读硕士时的导师高怀蓉。导师去世后的某一年,卢庆彬回国时拜访了她的故居。跟随导师的女儿,走进导师生前的卧室,他看到了永生难忘的一幕。

高老师曾伏案工作的书桌上,铺着一块透明玻璃板,洁净的玻璃下单独压着一张小小的纸条,用娟秀的手书写着“卢庆彬”三个字。

她一直相信这个学生能做出一番事业,一直带着这份期待,直到离开这个世界。

想到这里,卢庆彬泪流满面。

也许在任何一个领域做“少数派”都不会容易。但好在总有一些东西,支撑着“少数派”们走到现在。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氟利昂,臭氧层,论文,宇宙射线,气候变化,大气,臭氧,少数派,参数,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