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习网 一起学习网


不要总是想着取代房地产

房地产 房地产,地产,购房,产业,龙头,中国,项目,健康,企业,中海,动力,作用,第一,空间,增长,经济,汽车产业,汽车,消费,市场 04-30

近日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的汽车总产值已经达到了11万亿人民币,占全国GDP的比重接近10%,首次超过房地产。汽车销售总额为4.86万亿,占社零消总额的10.3%,成为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很多评论者由此得出结论,“汽车代替房地产成为新的经济支柱”。这个观点值得商榷,是对经济统计数据的解读有误。

汽车产业对宏观经济的实际影响,远没有达到“代替”房地产的水平。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可能“代替”。

01 卖地不算“卖”

房地产业在宏观经济的实际作用被低估了,因为部分重要经济指标的统计口径“漏算”了房地产的经济影响力。通俗说就是:卖地不算“卖”,买房不算“买”。

卖地不算“卖”,指的是土地出让金属于政府财政收入,不计入GDP。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汽车企业向汽配厂采购零配件,汽配厂销售收入是纳入GDP统计。房企向地方政府支付的土地出让金,不纳入GDP统计。

2023年房地产业创造了5.8万亿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相当于房地产总产值的53%。也就是说,这一财政贡献并没有反映在GDP统计中,相当于比汽车产业多了一大块“隐藏贡献”。

土地交易没有生产过程,也就没有产值,的确不应该计入GDP的统计口径。但是,没有产值贡献并不等于没有经济贡献。巨额的土地出让金对地方财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非汽车产业的税收贡献能够达到与土地出让金的水平,否则就难言替代。

目前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的产值贡献和房地产相当,但财政贡献天差地别。2023年“买地王”中海地产的土地购置金1000亿元,2023年车企第一纳税大户吉利全年缴纳税收473亿元。而汽车产业龙头比亚迪,全年纳税仅185亿元。比亚迪的财政贡献还远不如流年不利的万科。

汽车产业的总产值要扩大好几倍,才有可能替代房地产下行留下的财政窟窿。这不现实。

02 买房不算“买”

卖地不算“卖”,本质上是产值统计无法反映不同产业的财政贡献差异。买房不算“买”,则是现有的统计口径,未能充分反映房地产的经济增长动力作用。

按照流行的中国经济“三驾马车”理论,主要经济动力是消费、投资和出口。这几年社会各界最为重视的是消费提供经济拉动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零消总额)备受关注。

其中有个令人很多人感到迷惑的现象,房地产销量连年下滑,并没有影响社零消总额。难道房地产消费不算消费吗?统计口径上的确如此,房地产销售总额不纳入社零消总额的统计。

2023年,汽车销售总额为4.86万亿,占社零消总额的10.3%,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房地产销售总额为11.66万亿,是汽车的2.4倍,在消费的经济统计数据中没有体现出来。所以,房地产销量大幅下滑,确实没有影响消费数据。

既然“消费”这架马车没带上房地产,是不是算到了投资的账上呢?毕竟买房是有投资属性的,主要经济指标中不是还有民间投资的统计项目吗?机构购房的确算民间投资,但是机构购房只占房地产销售总额的八成。

这就有点尴尬了。按照现有的主要经济数据指标和“三驾马车”理论,2023年个人购房花8~9万亿买房,既不算消费,也不算投资,那算啥呢?主要经济指标中没有体现出来。老百姓别说掏空六个钱包,就是掏空六十个钱包买房,竟然没有提供“经济增长动力”?

房地产行业低迷的经济痛感,并没有在主要经济数据指标中完整体现。房地产下滑留下的经济窟窿,也不是汽车产业的增长能填平的。

03 汽车产业的增长预期被高估

房地产行业短期内很难走出低谷,不是老百姓真的不想买房了,而是买不起房了。

国家统计局说“近2亿农民工没买房,房地产潜力巨大”,话是没错。农民工兄弟们也想买房,但是,没有收入增长的支撑,需求潜力是不会转化为购买动力的。汽车没有房子贵,相同收入水平下,购车的收入门槛更低,所以汽车市场的表现会比房地产市场更好。

但是,这个“更好”的内需空间不是无限的。国内汽车市场增长的天花板同样受制于收入增长水平。

中国目前的人均汽车保有量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经常用来论证国内汽车市场巨大潜力。但是,中美两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更大。2023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3.92万元,美国6.03万美元。两个市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十几倍,大额消费的能力有可比性吗?

国内汽车消费增长的实际表现,并不乐观。2015年后,国内汽车销量趋缓,大部分年份的销售同比增长不超过5%,个别年份还出现了下滑。走走停停的表现,和汽车消费趋于饱和的发达国家市场相差无几。

去年我国汽车的产销量同比增长重回两位数,表现亮眼。但是,其中有特殊时期造成的需求延迟效应,并非常态。这种效应同样也发生在欧美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去年全年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3%,经济很低迷的欧盟更是达到了13.9%,都创下了近十年的新高。这种高增长表现并非市场基本面的长期作用。

经济复苏不充分,房地产市场不能指望“买了一套买两套”,汽车消费也不能指望“买了一辆买两辆”。难不成也指望2亿农民工的汽车消费潜力?

内需不可高估,出口市场的增长也不能盲目乐观。汽车出口一直是国际贸易中的“争端大户”,受地缘政治的影响很大。

2023年全球十大汽车消费市场国中,除中国外,仅第三位的印度、第十位的巴西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汽车工业比较薄弱。其余均为发达工业国家,国内都有成熟的汽车产业体系。这些市场的出口门槛高、地缘政治风险大。

而且,传统燃油车的国际市场,国产汽车品牌的竞争力不强。去年全球汽车的销冠是丰田,全年在海外市场卖出了1000万辆燃油车,是中国汽车总出口量的两倍。

因此,新能源车出口被寄予了厚望。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同比增长77%,相当惊人。但是,一共也就120万辆,仅占全年汽车出口数量的23%。

这种高增长数据,主要是基数效应作用,并不能作为长期趋势判断的依据。

而且,新能源车的出口市场局限性比燃油车更甚。新能源车需要成熟的基建配套和代价不菲的政策扶持,仅占全球汽车消费2%、基建落后、政府拿不出补贴的非洲市场,肯定是指望不上了。

即便是全球第三大汽车消费市场印度,也不是新能源车的市场乐土——电力供应还没解决,还能指望大规模的充电桩建设?发达国家的基建条件成熟,但是燃油车大规模替代的政策风向已经变,而且也不欢迎进口产品靠补贴打价格战。我国新能源车出口的道路上,阻力重重。

总而言之,中国汽车产业的内需外需都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而且,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增长和经济效益增长不成比例。规模上去了,利润却下来了。

近年来,汽车行业利润率逐年下降。2015年~2023年,汽车行业利润率分别为8.7%、8.3%、7.8%、7.3%、6.3%、6.2%、6.1%、5.7%和5%。五年利润率下滑了43%,汽车产业并没有想象中的高附加值。

2023年汽车产业规模增长数据亮眼,也难掩隐忧。业内人士对此是有清醒的认知的。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年初表示:2023年主要靠发“洋财”和高端豪华带来利润。大部分企业的盈利下滑剧烈,部分企业生存压力加大。当前燃油车市场盈利,但萎缩较快;新能源车高增长,但亏损较大,矛盾压力较大。

总之,汽车产业发展是好事,11万亿的总产值的确称得上是支柱产业。但是,汽车产业目前的发展水平、中国的宏观经济结构,远远谈不上“替代房地产”。而且,汽车产业本身的健康度、市场增长空间,都存隐忧,不可盲目乐观。

04 结语

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确存在很多问题,无法回避。发展新的支柱产业,更是毋庸置疑。但是,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各有各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各有各的市场,彼此之间起不到替代作用。

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很好,房地产闹过次贷危机,但是房地产在GDP中还是保持了12%的高水平。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房地产依然在GDP中占比10%以上。即便是问题产业,也无法替代,也不必替代。

出了问题,那就要想办法解决,伤口不会因为想象中的“替代”而消失。为了所谓“代替”,对在其他产业部门拔苗助长,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增加经济风险,甚至人为制造出下一个问题产业。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房地产,汽车产业,经济,市场,也不,新能源,贡献,总额,汽车消费,燃油,总产值,收入,美国,同比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