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学访问学者亲历高校抗议现场:这是美国自信心下降的表现
(观察者网讯)自新一轮巴以冲突去年10月爆发以来,支持巴勒斯坦的示威活动就在美国大学校园时有发生。但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校长让警方进入校园,致使百余名参与“挺巴”营地集会的学生被捕后,这场美国高校反战活动宛如踩了油门,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行动,形成一片燎原之势。美联社称,“这是一场始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反抗,后来蔓延到了全美国。”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观察者网专栏作者范鸿达,去年年底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向观察者网介绍了自己亲历美国校园抗议活动的所见所得。
2021年1月6日,美国华盛顿,“国会山骚乱”现场
当地时间周二,纽约市市长埃里克·亚当斯再次向哥伦比亚大学示威学生下最后通牒,措辞升级。其表示,他们坚持认为哥大的示威活动“受到了外部专业煽动者的支持”,一些与哥大“没有任何关系的人正怀着险恶动机占领校园”,再次要求学生们离开营地。
根据纽约警方的最新通报,目前确认了一名“职业抗议者”丽莎·菲瑟安(Lisa Fithian)的身份,她自70年代以来一直活跃在美国全国各类运动中。
“咱们也要注意一个问题。”对于不同语境下“外部因素”一词的辨别,范教授特别补充道:“有些校方他说的‘外部因素’,它指的是外国因素,还有一些则指的是学校外部的美国人。我们在看这些言论的时候要小心仔细一点。”
校园抗议有一定积极影响,但对美国社会的总体影响不大
尽管此次美国高校公开支持巴勒斯坦、批评谴责以色列的声量空前巨大,但范教授认为,这一系列抗议活动对于美国社会的影响可能微乎其微,与1960年代的美国大学生反越战运动更是不能相提并论,顶多是这些历史学生运动的某种传承和效仿,“在我的表述里,我更愿意将这场活动称为现象,而不是运动。”
他说,不要说对美国社会的一个整体影响,这场抗议甚至对于大学内部的影响都不是全面的,光看伯克利分校就能窥见一二。“每天固定的地方有声援巴勒斯坦的活动,但在离这个场地几十米开外的地方,你同样可以看到举办亚洲文化节的,举办美食节的,校门口是络绎不绝的毕业生在留影,校园里该上课的上课,该喝咖啡的喝咖啡。”
范教授进一步指出,更重要的是,美国真正拥有决策权的人更多站在以色列的一边。他提到今年美国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公司做的一项民调,结果显示58%的受访者支持以色列,对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有好感的只有18%。
“咱们看到大学校园里面,巴勒斯坦的支持者多一点,但要美国全国范围来看的话,支持以色列的美国人更多。从整个美国社会来看,支持以色列的力量更大一点,数量上它就处于绝对优势,其实际影响力更是望尘莫及。亲巴勒斯坦势力在当下的国际背景下自然受到了许多关注,但它背后究竟积蓄了多少力量,有待观察”,他说。
范教授预测,只要以色列不停止在加沙的军事行动,有关的校园抗议活动会一直持续到战争的最后一天,但学生活动的激烈程度会逐渐降温,趋于平缓。不过,美国社会对于自身受到挑战与侵犯的担忧,仍将是一个沉疴积弊。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美国,抗议,巴勒斯坦,哥伦比亚,以色列,分校,纽约,大学,校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