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女生晋级全球数学决赛,还有多少天才隐入尘烟
▲姜萍(图/视频截图)
是的,请相信,这个世界一定是存在天才的。记得一个学者说过,有两件事可以使你加深与这个世界的联系,一是发现爱情,一是发现天才。事实上,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这世界上的人与人之间,也都存在禀赋、气质、悟性等方面的差别。
或者说,地理表面有平原沼泽,也有高山峡谷;我们中间也一定隐藏着在某些方面异于常人的天才。发现天才不但加深了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也让我们更多地体会到了世界的意外之喜。
但众所周知,当前这种强调均衡、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下,许多天才完全没有竞争力。比如考试未必是他们的强项;他们对某种事物的惊人领悟力,未必能运用在对某个公式、定律的理解上。严谨的教育流水线上,他们要么按照某种模型成为整齐划一的产品,要么甚至被贴上次品标签,难以摆脱被埋没的命运。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在我们这里,一个人能走多远,往往是由其短板而不是长板决定的。教育是一场选拔赛,进不了好的小学就进不了好的初中,进不了好的初中就进不了好的高中,进不了好的高中就进不了好的大学——而这里的选拔只由分数决定,有任何一门偏科,就会在这场竞赛中败下阵来。
这种选拔考察的是学生的各门功课的平衡能力,但是,恕我直言,这种平衡在很多时候也往往是“平庸”的代名词——上苍是公平的,一个人有长板有短板才是常态,天纵“全才”更多地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与此相反,在一些发达西方国家,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往往是其长板而不是短板。作为世界上现代教育体系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在强调缩小学业差距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有特殊天赋孩子的教育。该国立法规定,天才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服务;很多州明文规定,学区必须给资优生准备教育计划。
刚刚看到一个微博,也对此进行了佐证。博主说,他一个朋友的孩子在美国上中学,但凡孩子只要对某个东西表现出兴趣和一定的天赋,学校立刻就能拎出一个专家来,点对点为天资迥异的孩子提供服务。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也曾提出著名“歪瓜裂枣”理论:“枣是裂的最甜,瓜是歪的最甜,他们虽然不被大家看好,但我们从战略眼光上看好这些人。”不愧是任正非,他超越世俗偏见,对“歪瓜裂枣”这个成语进行了重新定义,实际上也是对人才标准进行了部分先见性修正。
姜萍表示未来想考大学,也有网友喊话清华北大,建议破格录取,认为阿里数赛的含金量不比奥数差——姜萍的命运大概率由此获得转机,但我在想,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还有多少姜萍式的天才人物呢?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天才,阿里,进不了,决赛,数学竞赛,数学,全球,世界上,阿里巴巴,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