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以上都该做的检查,为啥推广这么难?
设备可及性、人员培养等问题陆续解决。学界呼吁了近10年“像量血压、测血糖一样普及肺功能检查”,还存在一些客观的实施难点。
撰文 | 燕小六
“吹——吸!吹——用力,吸!吹——”视频中的医生像一名啦啦队员,正起劲地为患者加油鼓气,引导患者完成一次肺功能检测。
这则患者家属拍摄的视频很快火上热搜。有人赞美医生“加油的样子太可爱”,有的感慨自己也是肺功能科大夫,这就是日常工作写照。很多公众只看到了视频有趣的一面,却看不到这则视频也反映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筛查困境。
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群医学及公共卫生专家王辰院士曾多次呼吁,40岁以上人群每年体检中都应该有肺功能检查。近日国家卫健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以下简称《方案》)中也明确提出,40岁及以上人群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危人群每年检查1次肺功能,并进一步推进基层肺功能检查。
但现实却是,相比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早已有了方便快捷的筛查方式,作为呼吸系统疾病最基础的诊断和筛查方法,肺功能检查因其操作要求高,迄今难以在基层医院推广开展。
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社区医院肺功能室。图源/受访者
郭健表示,人工智能(AI)技术运用于肺功能检查后,或给基层带来福音。首先,AI能更有效地指导患者吹吸,进行质量控制、帮助基层读片、提升报告精准度等。
其次,在人工智能联合CT影像等技术下,医生通过患者的平静呼吸报告,就能初步判断肺功能。这是一种相对简单,患者容易配合的检查方法。
根据本文开篇所述《方案》,到2030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基层筛查能力、规范化管理水平将显著提升,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要下降到8.1/10万及以下。
“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提高检查可及性、普及检查重要性,不断提升临床医生解读报告的能力。”郭健坦言,肺功能检查长期存在一个矛盾。一方面,各个中心都希望加强质量控制,努力让每一份报告都达到A级标准;另一方面,即使在大三甲,A级质控也不是100%能做到的易事。
“接近达标的报告在临床上也具有指导意义,能显示出肺功能的趋势变化。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质控和解读的平衡点,由此确认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进一步诊疗方案。”郭健说。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功能,肺病,患者,上海市,医院,受访者,黄浦区,基层,同济,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