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遇上“老龄化”,幼儿园变身养老院可行吗?
56岁的退休幼儿园园长庄艳芳没想到的是,以前教孩子们唱儿歌,现在领着老人们唱红歌。
庄艳芳所在的北苑第一幼儿园,是浙江金华一家开办25年的老牌幼儿园,去年已改造成了“社区养老院”。这听起来似乎有些魔幻,细想起来又十分合理——生育率逐年下降,幼儿园面临招生难。同时,社会趋于老龄化,居民养老需求也日益凸显。
近日,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多渠道增加养老托育服务供给,支持依法依规利用空置场地新建、改扩建养老托育机构,推动降低运营成本。
除了金华,深圳、太原、济南等多地已有“幼转老”“老幼共托”的实践。在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历史交汇处,幼儿园改造成养老院,无疑是一种有意义的创新,或许是“一老一幼”难题的新解法。
从“几个班”到“几个人”,25年的老牌幼儿园“没学生了”
金华市婺城区北苑小区,是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个老小区。虽然房龄偏老,但小区很大,绿树成荫,周边还建有篮球场、商场百货,交通也十分便利。
养老院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张鑫 摄
“幼转老”未尝不是一种具有借鉴意义的转型。
潮新闻记者梳理公开报道时注意到,“幼转老”或是“老幼共托”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在全国各地都有迹可循。
深圳、太原等地已开始试点,今年7月,北京首个“老幼共养”普惠服务点刚刚启用,在山东济宁,一些民营幼儿园,也做起养老服务,不少幼教老师加入其中,共同打造“老有所养、幼有所托”的生动场景。
“一老一小”的服务空间,大多综合了医、学、护、食等高频次需求场景,老人与孩子各取所需;而且在“老幼互动”中,双方各有裨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可以帮助老人减少消极情绪,促进身体健康,同时老人的丰富阅历也有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养老院运营半年多了,庄艳芳感觉还处在转型之中,她每周会选几天,亲自授课,也会挑一些时间和老人一起吃饭,睡前聊天,从课程的设置,到饭菜的软硬喜好,都聆听他们的需求和想法,慢慢改进。
虽然当下艰难,但庄艳芳相信,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社区养老院是一条新的赛道,新的时代使命,而自己正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养老院,幼儿园,老人,金华,小区,都有,之家,北苑,这一,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