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做题家,“卷不过”印度润人
作者余俐伶 编辑曹宾玲 付晓玲
向“不要脸”的印度朋友学习之后,张莉发现赚钱容易多了。
再一次收到能力范围之外的项目邀请,她没有老老实实答“不会”,而是模仿“不管会不会都先拿下”的印度朋友,答了一句“可以试试”,最后边学边做,赚了300刀。
曾经,张莉对这种“没有金刚钻,硬揽瓷器活”的行为很不齿,但后来她发现,印度朋友揽完活会疯狂恶补知识,直至能够在任何时候跟任何人聊起任何有关项目的话题,而自己却屡屡与机会失之交臂。
提起印度人,人们总会联想到溜须拍马、招摇撞骗、狂妄自大的“亚洲笑话”,但与几位印度人打过交道之后,张莉发现在海外职场印度人很多时候完胜中国人。
以名额少、申请难的美国H1B工签为例,2022年的获得者中,约73%为印度软件工程师,人数达到中国的6倍。
海外高管队伍的对比更鲜明,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外企中,华裔CEO只有3名,印度裔CEO有14名之多。
她深刻体会到,“当一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印度人,很快就会出现一窝印度人”所言不虚。而眼看着印度人接管世界,她的危机感也油然而生,因为在海外华人还是热衷单打独斗。
“这是比较基础的问题,感觉你可以再回去好好了解一下。”总监的话音刚落,蒂娅就知道,又一个候选人被判了死刑。
这已经是最近半年,总监淘汰掉的第3个中国候选人,虽然是同胞,但总监没有丝毫心慈手软,各种学术、应用题轮番上阵,并且刨根问底,候选人有任何一方面的表现不如意,都不允许录取。
但印度总监面试自己的同胞,却是另一个画风:问的多是浅显的常识,专业题答不上来也不要紧,会后点评还能从“表达自信”“想法新颖”上找补,千方百计去放大候选人的优点。
“印度人觉得世界就是草台班子,工作可以边做边学,会给自己人放水。”蒂娅感慨,但中国人还是做题家思维,一场面试定生死。
这样的“铁面无私”本身无可厚非,但有时候,华人还会压榨自己人。
听说印度同学在美国顺利找到了工作,不仅工资待遇很好,公司还帮抽工作签证,爱丽丝立刻心动了。
她优先投简历给华人律所,本以为凭借自己的学历和同胞身份,在华人律所找份工作是手到擒来,没想到却吃了无数闭门羹。
爱丽丝面试过的好几家华人律所,不仅开出的薪水难以糊口,还不帮抽工作签证,就算抽,工签费用还要自己承担。
年轻律师本就囊中羞涩,这样的待遇显然会让爱丽丝更加艰难,心灰意冷的她找印度朋友吐槽,没想到却在印度朋友的介绍下进了一家本地律所。
“印度朋友真的很乐意给人提供帮助。”爱丽丝感叹。相比初出茅庐的爱丽丝,老油条蒂娅不仅感受到印度人的古道热肠,也对他们赤裸裸的“拉拢”心知肚明。
在整个行业里,蒂娅可谓“十项全能”,不仅涉及并购、咨询、风控、战略等诸多领域,晋升也是同期中比较快的,她明显感觉到,自己比其他同事更受印度人的欢迎。
但收到印度同事的聚会邀请,她仍会欣然赴约。
犹记得第一次受邀参加聚会时,挤满现场的二十多人,让蒂娅惊叹不已。印度朋友告诉她,他们从学生时期开始就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聚会一般没有特别的主题,只要有空就聚。
蒂娅知道,所谓的“沟通感情”可能都是托词,在这个聚会上,分享行业资讯和内推机会才是重头戏。
但明知被利用,她也甘之如饴,毕竟她很享受当下的开心,也不介意和印度人互相成为彼此的资源。
她决定,以后要跟着印度人混。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印度,印度人,小哥,同事,爱丽丝,朋友,自己的,工作,领导,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