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锅卖铁”的是与非
▲某地的文件中,用到了「砸锅卖铁、全力以赴、用尽全力、用尽办法」等字眼。
既然是这样,就没必要玩同义词连连看,非得用上「砸锅卖铁」不可了。
要是嫌一个「全力以赴」不足以表达决心,你可以加粗标红划重点。
要是划重点还不够,你可以重要的文件传达三遍。
有「砸锅卖铁」的决心是好事,但嚷着「砸锅卖铁」,很容易吓跑那些在招商引资名单上的企业,赶跑那些有意成归雁的「老乡」。
卡尔·波普尔曾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里将「预测可以影响被预测的事件」现象命名为「俄狄浦斯效应」。预期也会影响被预期的形势。
而「砸锅卖铁」也会制造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预期。
虽说众多文件里都将「砸锅卖铁」的所指都框在了化解地方债务的范围内,但这词的出现影响社会预期在所难免,民众和企业见了都会忍不住思忖——
当年砸锅卖铁是为了大炼钢铁,现在的砸锅卖铁难道是为了大炼钢铁的意志?
都到砸锅的地步了,那还有多少锅可以砸?
要是有些锅砸了也卖不出去,那剩下的锅是要用来铁锅炖自己吗?
你说「老乡,别跑」,解释「此锅非彼锅」,可附着在「砸锅卖铁」上的限定版历史记忆免不了袭击那些过来人。
他们的膝跳反射就是「尿遁」。
04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成立砸锅卖铁专班」,当「砸锅卖铁」落到舆论湖面上溅起玩梗的水花时,说明它已经变味了。
这是必然:你不可能把「前现代语境」里有特殊内涵的语汇搬到现代语境中,还禁绝网友拿更魔幻的语境去揣测其内涵。
昔日的砸锅卖铁除了表意「穷尽一切办法」外,还带有物品充公、产权归公的意味。今天再把它搬出来,的确容易引发各种联想、各式揣测。
大众理解、坊间解读,向来很难跟文件释义「对齐颗粒度」。对这样的社会反应,文件语言不该没有预判。
因而,「砸锅卖铁」就跟「严打」这词一样,不该被乱用和滥用——就算语境已发生转换。
再说了,按照「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关键的问题。情况具体是怎么样的,还要看具体的情况」的逻辑,要穷尽一切办法化债,那就不该排除那些「优先项」——比如,企业降本增效的常用办法是「裁减冗员」,那有些地方呢?
「砸锅卖铁」,不能让那些背锅侠去背那些破铜烂铁。在缩减日常开支上,裁员裁到大动脉不行,舍不得刀刃向内同样不行。
说到底,在化债问题上,地方可以说「要破釜沉舟」,但不宜说「要砸锅卖铁」。
动不动就「砸锅卖铁」,锅又何辜?难不成吃饱了撑着,就要把它一锅端?
有话好好说,不要营造惊悚片氛围。
你看,同是表达决心,互联网行业的「黑话」就性感多了——人家叫All In。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砸锅卖铁,地方,语境,文件,让人,公子,办法,也会,全力以赴,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