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华周”通过25项法案,美国两党还嫌不够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自当地时间9月9日起,在结束了六周夏季休会期后,美国国会众议院开启为期一周的“中国周”(China Week),密集表决数十项与中国有关的法案,在大选前仅剩下三周会期之际,可谓是疯狂掀起了一阵“反华妖风”。
“中国周”落幕后,美国国会众议院中的“最反华团体”——“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下称“中国委员会”),甚至细数起“战果”。据该委员会宣称,此番通过的涉华法案多达25项,要以这些关键立法来保护美国人免受中国构成的军事、经济、意识形态和技术威胁。
尽管美媒普遍认为,此番涉华立法行动获得了两党的共同支持,但仍有民主党人直言,有些法案实际未经两党协商而被强行通过,“中国周”的许多内容都是徒劳。不过,无论持何种立场的美媒都认同,共和党领导下的众议院搞出“中国周”,实则是在大选前以“对华强硬”之姿对抗打压民主党的一种选票策略。
有意思的是,此时美国两党还上演了一出“互喷”戏码,就在被共和党人集体扣上“对华软弱”的帽子时,还有民主党人跳出来反咬共和党人“不够硬”,并宣称“中国周”一无是处,对中国太过软弱无力。
专家认为,此时美国国会密集讨论涉华法案,是想在大选日益临近之际杯葛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同时也是共和党试图在外交层面阻击民主党候选人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国会意图与拜登政府争夺美国对华政策的主导权,双方乃至两党之间围绕对华政策的竞争同样日趋激烈。专家还提醒,面对美国国会癫狂的“中国周”,“良好外部环境”只能靠我们自己去争取。
美国众议院议长迈克·约翰逊(左)和众议院多数党领袖史蒂夫·斯卡利斯视觉中国
更重要的是,在李海东看来,此时密集炒作涉华议案,是国会意图争夺美国对华政策的主导权。与目前白宫方面所谓的“竞争、接触、合作”相比,“竞争、对抗、冲突”是国会的对华政策思维,虽然两条路线都有“竞争”,但散发出去却是沿着不同方向发展的。因此,美国国会试图在中美关系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时,“定调”美国接下来数年对华政策总体方向——即迈向对抗冲突。
对于美国国会种种举动,李海东认为,这些法案指向“对抗”,显然背离了中美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客观现实,也不合乎对于中美关系良性发展的普遍期待,国会在美国对华政策中越来越扮演了一个极具破坏性的角色。
围绕对华政策的路线问题,国会或共和党人以及拜登政府或民主党人的内部竞争也相当激烈。李海东说:“沙利文近期访华的两大目标,一是搭建交流沟通的管道,二是管控双边的关系,核心是使得日趋激烈的中美竞争不失控,但美国国会显然是想将这场竞争拉向一个人们都无法预料的轨道上去,这增加了高度的不确定性,既对中美没有好处,也是国际社会不愿意看到的。”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田飞龙告诉观察者网,美国国会这一涉华立法新动态进一步显示出,无论美国总统选举结果如何,无论中美任何层次的政治会晤成果如何,中美长期新冷战及美国对华持续制裁打压的斗争态势不会改变,中国坚持自身发展道路、政治体制与涉外法治建设方向的基本立场与反制策略不会改变。
沈逸则强调,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很重要,现在要认认真真地去思考在类似场景下的一些经验:朝鲜战争的停战协定是怎么谈出来的?解放战争中北平的和平解放是如何实现的?抗日战争中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维系的?
“在这一切的过程中,如何真正有效准确全面地做到放弃幻想,进行伟大的斗争,从而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为中国的发展塑造一个我们所需要的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不仅仅是等外面出现良好环境的时候,我们去抓住机遇。”
沈逸说道:“构建和完善我们能力体系的需求正在变得越来越迫切,为什么?因为另一边掌握决策权,能够制定法律和政策的那些人,他们的理智和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甚至对于美国自身的认知,我们没有任何期待可言,这是一个残酷无情、冰冷但客观的事实。”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法案,中国,美国,众议院,美国国会,民主党,共和党,民主党人,国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