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习网 一起学习网


诺奖大国排名:哪些国家在前进?哪些国家在倒退?

新闻资讯 国家,诺贝尔奖,德国,世界,科学,生理学,美国,二战,医学,日本,化学,基尔,环境,大国,情况,获得者,法国,人才,人数,物理,欧洲,时间,洪堡大学,战争,物理学,地位,英国,大学 10-05

六个国家在1992年到2019年间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情况(作图:商周)

六个国家在1992年到2019年间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情况(作图:商周)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进一步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上巩固了自己的优势,以126人的成绩遥遥领先。实际上,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同期世界上所有其它国家获奖人数的总和。排名第二的依然是英国,这让它成为了在诺贝尔奖历史上排名最稳定的国家。

最令人惊讶的是日本,在上一时期里排名最后的它取代了德国排在第三位。日本不仅在三个单项里都有4个以上的获奖人,其中物理学的获奖人数更是以8人排名第二。

德国进一步下滑到了第四名,它在三个单项上也都恰恰在排在第四位。排名第五的是法国,比法国表现更差的是冷战后的俄罗斯,它只在物理学领域有5人获奖,在化学和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则是颗粒无收。

以上就是过去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诺贝尔科学奖在六个大国间的分布情况。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分析有三点不足。第一,获奖人员的国家归属是按国籍来定义的,而不是他们做出获奖工作的地方,所以这个差异会多少影响到国家科学实力的评价。第二,获奖人所属国家的定义依据的是诺贝尔奖官方网站的信息,在这个网站上有极少数的科学家被定义属于两个国家,所以各国间的数据会有所重复。第三,以上分析都是按照获奖人数来做的,因为诺贝尔奖可以奖励1-3人,独享和分享一个奖项的分量是不同的,所以这个分析也没有把这一点考虑进去。

尽管存在不足,以上分析依然能很大程度上反映上述六个国家在科学世界里的地位。从上面的数据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大致的变迁:基本上以二战为界,诺贝尔奖的获奖重镇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同期也伴随着日本的异军突起。因为从做出杰出的工作到获奖需要一段时间,所以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时间要更早一些,这和日本学者汤浅光朝提出的1920年世界科学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的观点基本一致 [3]。

做出杰出的工作需要两个必要的条件:人才和环境。人才可以是引进或者自己培养,而环境则需要每个国家自己去营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和法国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数量上领先世界,就是因为它们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最初10年在人才和环境方面都做的很好。一个能反映这种地位的例子就是在生命科学领域,法国的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和德国的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所代表的科学家让这两个国家成为了生物医学的研究重镇。美国在二战后的全面繁荣,还有再后来日本的崛起,其中的原因也基本相似。

在诸多环境因素里,战争是一个极大的破坏因素,它不仅会破坏科研环境,还会导致人才的流失。德国和日本都是二战的战败国,从表面上看,二战后德国在科学界的地位下降了,而日本却反而急剧上升,二战在两个国家好像产生了不同的作用,但实际上二战对两个国家的作用都是负面的。日本在二战后异军突起并不是偶然,早在一百多年前日本科学家就做出了一些杰出的工作,比如在1890年和埃米尔·冯·贝林(Emil von Behring)一起发现了抗毒素的北里柴三郎、在1898年发现了痢疾杆菌的志贺洁。如果不是因为二战的影响,日本的第一个诺贝尔奖会来得更早一些。

诺贝尔奖奖励的都是杰出的原创性发现,这是规划不出来的成果,需要科学家静下心来去持续的努力。在国家层面,政府所要做的就是吸引一流的人才、提供持续的经费支持、营造一个自由以及鼓励原创的科学环境。然后就是耐心等待,一切都会随着时间水到渠成。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诺贝尔奖,诺贝尔,德国,的是,生理学,国家,美国,日本,科学,基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