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东亚第一个诺奖女作家,为什么是她
据韩江自己所言,尽管九岁之时随全家搬离了光州,幸运地远离了四个月后发生的历史事件。但这份幸运并未让她全家获得精神解脱,反而事后深受幸存的内疚折磨,这件事情成了她对“人生在世有何意义”的追问源头,“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现在的我”。
韩江的故乡,不仅在韩国现代历史上有着特殊意义,还在韩国现代文学史上长期盘踞。由于韩国文学的翻译引进与国内阅读的社会潮流存在着巨大的联系,导致韩国文学在普通读者面前呈现了窄化的面貌,被淹没在“金智英一代”的尖叫之下。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韩国文学中,从李沧东等人的隐晦表达到韩江父亲韩胜源一代的克制收敛,随着在林哲佑等人作为亲历者的直面书写,最终在2014年迎来了韩江《少年来了》,成为了这场历史事件后销量最大的文学作品:“通过让死者的灵魂从身体中分离来见证自己的消亡”,“以残酷的具体性正面描绘……为历史的受害者发声。”这部著作成为韩江荣获诺奖的关键所在,最为典型地凸显了韩江写作的意义所在:历史的关怀、社会的责任与文学的担当;当然,还有文学技艺。
韩江的最新著作《我不告别》,也是在历史与记忆交织的证言文学代表作,书写的是1940年代末驻韩美军在济州岛的杀戮阴影;在梦魇般的噩梦图景和痛苦性的语言表达之间,通过受害者家属所背负的灾难创伤,探讨了过去对当下的支配关系,追问了历史与记忆对后世之人的深层影响。
当然,即便是国人最为熟知的《素食者》,韩江也不认为该书仅仅是东亚女性的拒绝式抗争,而在于刻画社会生活的多重规训,这就是诺奖评委所言的“隐形规则”:暴力不仅来自利维坦与社会群体,它还可能存在于任何组合的人际之间,比如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或兄弟姐妹之间。
这部小说通过多重故事的变态书写,探索世间之人在面对规训的暴力时,身心能够压抑到何等的疯狂,又会带来何等的创伤疤痕:“人类的暴力能达到什么程度;如何界定理智和疯狂;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别人?”而这种自我寻问,几乎贯穿了韩江所有的写作历程。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作者立场。
主编|萧轶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韩江,韩国,诺贝尔,文学奖,文学,亚洲,得主,女性,东亚,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