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贸大学教授:与其炒作“中国冲击”,德国工业的这些战略失误更值得关注
编者按:作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德国经济状况持续不见好转,甚至被称作了“欧洲病夫”。
根据德国经济部公布的数据,德国将2024年的经济预期从增长0.3%下调至萎缩0.2%,这意味着德国经济或连续两年萎缩。2023年,德国经济萎缩0.3%,是七国集团中唯一出现萎缩的经济体,也是全球表现最差的主要经济体之一。
对此,观察者网与对外经贸大学的史世伟教授连线,探讨德国经济的前景和在降息时代的发展趋势。
【文/观察者网 唐晓甫】
观察者网:从数据上看,德国经济表现并不出色。虽然在德国CPI年率在2022年9月达到10.4%的峰值后一直呈现下降趋势,8月CPI终值已经下降到1.9%。但是德国作为传统制造业强国,其8月制造业PMI终值也仅有42.4,事实上,这一至关重要的指数自2022年6月以来就再没超过50。而德国企业破产数据更是触目惊心,仅仅2024年一季度,企业破产率同比上升了26.5%。共有5209家公司申请破产。这些数据对德国经济和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史世伟:德国当前经济最大问题之一是俄乌战争导致的能源危机。由于廉价天然气供应中断,德国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受到了严重影响。德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其中,能源密集型企业占制造业成本的17%左右。
因此能源冲击导致这些企业缩减在德生产,甚至将生产线转移到国外。例如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选择在中国新建工厂,正是为了应对能源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能源危机正在让德国制造业整体陷入困境,不得不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产布局。
德国勃兰登堡风电场视觉中国
在全球地缘政治中,中欧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的军备增加、能源问题和通货膨胀都与俄乌战争密切相关。意大利等国的领导人呼吁尽快启动谈判,结束战争。然而,欧洲在对俄政策上仍存在不确定性,只有部分国家希望通过谈判解决冲突。
在全球地缘政治背景下,我认为中国在俄乌战争问题上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与欧洲加强合作。欧洲领导人频繁访问中国,表明双方在这一问题上有合作的意愿。中国可以在推动和平谈判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改善中欧关系。
中欧经济合作空间同样也很大。6月,中国品牌纯电动车在欧洲市场销量超过2.3万辆,环比增长72%,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而且欧洲在电动汽车和光伏产业对中国的依赖仍然较大,同时欧盟不同于美国,没有争霸意愿,合作意愿会更强。所以中国在推动全球碳中和目标方面可以继续推进与欧盟合作,欧盟要实现碳中和也离不开中国产业。
现在看来,由于需要在高科技产业等方面实现战略自主,欧盟对中国的依赖和防范并存。欧盟希望在高科技产业(如芯片、电池等)方面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以实现战略自主,但是中欧依旧有在现行的世界经济治理体系下进行合作的巨大空间。双方不仅可以在WTO框架下解决贸易争端,还可以制定新的产业政策规则。
中欧关系未来依旧可以本着合作共赢的态度,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实现互利共赢。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德国,中国,经济,东德,大众,欧盟,企业,欧洲,观察者,中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