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习网 一起学习网


挂谁的号一定是谁开刀?三甲主任至今还后怕:差点被告上法庭

新闻资讯 患者,主刀,医生,科室,医疗,病房,门诊,冷书生,张永泉,法庭 10-25

不久前,肝胆外科主任冷书生正在外学习。

本是学习提高、顺带从繁忙的门诊与手术中获得片刻喘息的好机会,他却在一场会议刚结束就打车回医院、径直奔向了手术室。

一切只因科室打来的一个电话:「5 床,就您昨天在门诊收进来的患者,要求您亲自做手术。」

冷书生有些无奈,让来电的医生先给患者安排麻醉、自己这就回医院。

科室医生一听,更无奈了:「本来人已经推进了手术室,但要亲眼看见你在、才愿意麻醉,所以现在又把人推回去了。

冷书生只得立即打车回医院,给患者顺利做完手术后,再马不停蹄的返回会议现场。

那个点名要我手术的患者,差点把我告上法庭

在各个外科医生办公室内,几乎每天都会上演着雷同的一幕。每当术前谈话时,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几乎总是发出一致的灵魂疑问:谁主刀?

其中更不乏直奔科室内某个特定的医生门诊而来、希望 TA 主刀的患者。

图源:图虫创意

图源:图虫创意

在王成看来,这并不算是一种隐瞒:「在进行很多大型手术的时候,整场手术由多位医生接力进行是常有的事。对于患者来说,只要参与手术的医生具有相应的手术资质和扎实的经验,并且能够胜任这台手术,那最终的手术效果并没有差异。

「有时候为了带年轻医生,主任或者医疗组长全程都不会上台,在一旁密切观察和指导操作。」手术台上出现「第二把刀」的情况,在西部地区骨科医生李立(化名)的科室内也很常见:「通常来说,不管是跟患者沟通好的『主刀医生』只操作关键部分,还是完全不操作,都不会跟患者直接说明。」

「反正患者麻醉在台上,家属等候在手术室外,没有必要点明。」李立认为的没有必要,来自于对手术后续的病情沟通的担忧:「如果患者家庭了解到不是由这位医生完整进行的手术,但与此同时,患者本身就会出现一些正常的术后反应,这就很难说清楚了。」

没有患者,会是预谋投诉医生的

在律师张永泉看来,「第二把刀」在术前沟通时的巧妙隐身,由医患认知的差异引起,虽然表面上并不违反任何法律条例或医院规定,但从长久的医患关系看,极易稀释两者之间的信任。

此前,张永泉所在的律所接待过不少出院后的患者家庭,其中不乏关于「主刀医生不是挂号医生」的法律咨询:「曾经业内还有一则让人哭笑不得的咨询:患者家属等在手术室外,却在走廊上碰见本应该在台上给患者手术的主任。」

在诉前的民事调解中,尽管事后手术团队向患方不断解释:当时正在麻醉以及做手术前期的准备,负责主刀的主任临时处理其他紧急情况后、按时出现在了手术台上,依旧陷入了自证的困境。

面对类似的法律咨询,张永泉大多数时候并不会接手这样的案件:「从法律的层面讲,确实成不了案、甚至不算医疗纠纷。医疗纠纷多在于医生的技术问题,而『挂谁的号、由谁主刀』更偏向是对于手术团队服务方面、针对医疗合同的一种投诉;其次,手术住院病人不像在门诊,为了牢记医嘱、在门诊间录音而偶然留下了相关记录,对患方也很难举证『术前承诺了某某亲自手术』。」

对于医生来说,张永泉律师更建议在手术前直接向患者说明具体的主刀情况:「没有哪位患者是有预谋的要去投诉、甚至起诉医生;但与此同时,也需要避免的不必要的风险,或是让个案的发生在舆论之下不断发酵、进一步消解医患信任。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患者,手术,医生,书生,科室,医疗,医患,医院,门诊,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