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张口闭口“那咋了”“666”,“玩梗”的边界在哪里?
每隔一段时间互联网上就会出现一两个席卷全网的流行语。有些生动有趣,有些意义不明,这种独特的语言潮流如今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一个个烙印。
随着中小学生越来越频繁地接触互联网,很多网络热梗也融入进了孩子们的语言体系,被他们从虚拟世界带到了日常生活中,尤其是一些毫无营养甚至是略显低俗的词语,时常脱口而出,有的还写进了作文。很多家长都对此表示了担心,但也有人认为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必过于担心。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青少年“玩梗”这件事?
互联网时代,网络热梗的出现丰富着人们在互联网上的表达和交流。近两年经常被大家提起的“多巴胺”“显眼包”,还有早些年在网络上火起来的“吃瓜群众”“打call”等,都走红于网络,至今仍被大家喜爱和使用。
但是当网络热梗从虚拟空间走入了中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甚至因为具备一定的新潮属性还成为了他们之中的社交密码,就不免让家长和老师产生担心:一方面,部分网络热梗的表达较为粗俗,甚至带有一些冒犯的意味,不适用于社交;另一方面,一些青少年对网络热梗背后的来源和含义并没有真正了解,很容易在错误的语境中进行使用,久而久之对于他们的价值观形成也会产生影响。
同时,因为网络热梗的表达过于直接和单一,对正在处于学习和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思维很容易受到语言的束缚,导致在写作文时或者需要正式表达的场合出现“失语”的情况,削弱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因此,对于青少年使用网络热梗这件事,需要得到家长和老师的重视,帮助他们提升价值判断能力,学会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进行辨别,避免出现跟风滥用网络热梗的情况。同时还要区分口语以及书面语的不同表达,注重书面语言的规范性,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规范、优美的语言文字的积累。
日前,中央网信办也部署开展了“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故意使用错字、滥用谐音指代词、编造黑话烂梗、恶意曲解文字含义等。社交媒体平台也需要肩负起责任,对网络流行词语进行把关,避免低俗、无下限的词语在互联网上大范围的传播,为全社会营造出“好好说话”的良好交流氛围。
你认为“玩梗”的边界在哪里?
对于网络热梗走进现实生活,你怎么看?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网络,自己的,语言,图片,低俗,孩子,互联网,的人,语言表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