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搞“副业”,成为一名专业焊工
编译|李濯清
Jo Mackiewicz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位教授。在她的大学个人主页上,照片里的Jo留着棕色齐肩发,脸上显露出灿烂笑容和洁白牙齿。包裹得紧实又干练的蓝色发巾让她看起来不太像一位大学教授,反而像个手艺人。实际上,成为手艺人一直是Jo的隐秘梦想。
在她的简历中,博士学位并不是Jo最新的“教育经历”。在获得博士学位的21年后,她在一所社区学院取得了焊接课程的结业证书。那时,她已经在一家本地的焊接和金属加工作坊做兼职工,并于同年出版了一本将电焊学习经历和师生交流理论相结合的学术专著。
近日,Jo在网站The Conversation上发表文章,分享自己学习焊接的经历和思考。她在文章中指出了女性迈入“男性领域”时会面临的困境,以及自己的应对办法。
在文章的结尾处,Jo写道:“这趟旅程中,我一直依靠着女手艺人前辈们的力量。这些女性在职场中‘单枪匹马’,但她们一直在努力应对挑战,锤炼技艺,锻造辉煌。”
工坊的工作台,前排中桌面上有锅的属于Jo。图源:The Conversation的文章
在焊接工坊的工作中,Jo时常会遇到来自顾客“不经意”的性别歧视。有人不理解她为什么在这里工作,问她是否是新来的秘书。另一个顾客则是评价道:“你比之前和我沟通的那个家伙长得好看多了。”
此外,女手艺人的工作能力也容易受到无理由的质疑。Jo注意到,当她和另一个男同事都站在前台的时候,即使她看上去更资深也更有经验,男顾客们总是倾向于去找男同事。还有些顾客总是喜欢指点Jo该怎么做她的工作。
Jo观察到,同样的事也发生在学术界。在学术会议的提问环节,部分听众更倾向于侃侃而谈,而不是向女演讲者提问。Jo已经学会如何应对这些反馈,包括如何与那些炫耀自己专业知识的男性交谈。
“斜杠学者”:追求真理的另一条路
除了2022年出版的著作《焊接技术交流:体化知识的教与学》之外,Jo即将于今年出版新书《在工作中学习技术工种》。相比前作,她的新书更专注于技术工种学习中的“其他”挑战,比如前文提到的体力问题和性别挑战。
作为一名资深学者,Jo在探索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新领域时,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学术训练。她在工坊做焊接学徒的经历,促使她完成了对技术工种教学交流的研究著作。而她的新书,更是以新的视角对传统行业进行观察。
在近年越来越流行的“斜杠学者”中,不乏有人脱下长衫,从事和Jo相似的体力劳动,并试图以自身专业的角度去体察另一个领域正在发生的故事。
2018年,北大博士生陈龙“卧底”外卖骑手5个月,为自己的毕业论文进行田野调查。经过劳动社会学的常年训练,陈龙善于总结和提炼杂乱外表下隐藏的“劳动秩序”,他在论文中提醒,平台通过骑手们产生的数据,对骑手们进行数字控制,削弱他们的反抗意愿,降低他们发挥自主性的可能。
无独有偶,临沂大学教师邢斌以《2022年冬,我在临沂城送外卖》为题,讲述了自己亲身体验当一个月外卖骑手的经历。邢斌供职于文学院,主要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及中国当代文学的课程。他无意于学术研究,自称初衷只是想进行一些“体验”。但他对骑手经历的详细记录,让大众再次将视角转向平台算法之下真实的人生。
也有人试图走出象牙塔,在更寻常的劳动和生活中寻找自己的答案。中山大学哲学系的一群硕博生,为了增加体验、与更多人“对话”,在街上摆摊卖烤肠。他们的烤肠生意不太红火,但这段经历中也闪烁着一些当下少见的、理想主义的火花。
学术与生活,也许本就应该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