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习网 一起学习网


被“收留”的女人,被否定的人性

新闻资讯 女性,物化,对象,张某,信息,精神失常,通报,物品,无法,孩子,石田东四郎,女人,和顺县,工具,事件,物事,意思,朱玉堂,婶婶,回家,文化,山西,评论,问题,身份,哥哥,男权,和顺 12-07

电影《盲山》中,一位女大学生被拐卖到山村

电影《盲山》中,一位女大学生被拐卖到山村

就算不知道“物化”这种理论概念,中国人也本能地知道“不把人当人看”是对人的贬低——要不然怎么会有“你算什么东西”、“真不是个东西”这种骂人话?

在我老家崇明方言中,加修饰词之后“物事”(东西)还是特定针对女性的骂人话:“小物事”意思是“小贱人”;“老物事”表面意思是“老东西”,但在方言里是专骂老妇人的;“坏物事”不必说了,是比说“坏女人”更恶毒的骂词。

话语常常折射出某种集体无意识,这些话恐怕都不是偶然的。在父权制的社会结构底下,女性确实就被视为有待家长支配并随意处置的一件“物品”,而不能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和主体性。反过来,当人被视为“东西”,自然也就是对其极大的蔑视和贬低。

为什么精神失常、智障的女性会被性侵,但这类男性几乎不可能有女性对之感兴趣?谈到这个问题时,有女性朋友不无讽刺地说:“你们男人还真是不挑。”但我想问题也不在“不挑”,而是这些失智失能的女性正符合男权文化的想象:她们是可支配、可侵犯的对象,并且不管怎样,总归是一个女人,反过来,女性在筛选对象时可不会这样。

这提醒我们,女性的生存处境要险恶得多,随时可能陷入被物化的境地,因为她们的性资源本身就是被攫夺的潜在对象。从这一意义上说,“人性”对女性而言不是生而就有的天赋权利,而是需要健全机制加以保护并努力争取的合法权利。

那个女人回家并不是故事的结束,因为她恢复生而为人的尊严才刚开始。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女性,物品,对象,田东,张某,将对,自己的,和顺县,婶婶,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