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新增820万感染者,此病儿童极易误诊
儿童结核病大多隐匿发展、难以诊断,临床医生如何有效诊疗?
撰文丨燕小六
“我们最近在关注儿童结核病,发现很多过往被漏诊、误诊的病例……”11月初,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浙大儿院)感染科主任黄丽素主动联系“医学界”,讲述了她的临床发现。
几乎同时,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最新报告,结核病再度成为传染病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2023年全球新增确诊病例820万例,创下1995年开启全球监测以来的最高纪录。
浙大儿院感染科主治医师李嫣认为,虽然我国儿童结核病防控取得一定成效,但疾病负担仍然较重。“秋季开学后,收到好几例反复发烧的转院患儿,结果在我们这儿被确诊结核病。”
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接触史追踪困难,儿童结核病大多隐匿发展,很难做到因症就诊。每次遇到不明原因发热或咳嗽的孩子,黄丽素等医生都格外小心……
图源/受访者
第二,社会层面要加强筛查意识。
2020年10月,国家卫健委和国家教育部联合印发《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2020年版)》,明确将新生入学、教职工的结核病筛查纳入必检项目。对幼儿园到高中生,体检方法包括常规体检,了解家族史、接触史,进行TST或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对有肺结核可疑症状或TST检测强阳性者,加查一个胸部X光片。
李嫣介绍,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儿童结核病筛查思路也在革新。浙大儿院一直想把基于粪便的检测用到结核病筛查中,家长、孩子都更容易接受。
2020年,中华医学会结核分会候任主委卢水华教授团队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提出并验证了基于粪便样本的儿童肺结核诊断策略。结果显示,在呼吸道标本获取困难时,基于粪便标本的Ultra试验可以作为替代检测手段。
还有报道指出,皮试试剂、尿液诊断等革新项目也在推进,未来有望实现患儿自测诊断结核病。
此外,黄丽素提醒,卡介苗保护力具有局限性,随着年龄增长,疫苗的保护效力逐渐减弱。即使接种过疫苗,儿童仍然可能感染结核病。营养不良或其他免疫功能低下孩子的易感性会进一步提升。“即便接触少量结核菌,也可能迅速发展为活动性结核。”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结核病,儿童,受访者,结核,浙大,患儿,肺结核,症状,筛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