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还是考研?可能怎么选都不对
《永恒和一日》
克尔凯郭尔本人也经历了一场这样的人生风波,从他的人生风波中可以体现出他的哲学思想。
克尔凯郭尔出身于哥本哈根的一个富裕家庭,他与一位名叫雷吉娜的女性相爱了,两个人门当户对,二人在1840年订婚,但十一个月后,克尔凯郭尔突然决定与雷吉娜解除婚约。他写了一份分手信,在信里只字未提分手的原因。
雷吉娜后来又找到一个不错的人,对方名叫施莱格尔。根据克尔凯郭尔各种各样的专题资料,以及他与雷吉娜婚后往来的书信来看,克尔凯郭尔仍然爱雷吉娜,雷吉娜心里也有克尔凯郭尔。
但这件事本身令人很难理解。克尔凯郭尔和雷吉娜分手以后,也遭到了整个哥本哈根上流社会的攻击了,克尔凯郭尔离开哥本哈根去了柏林。
现在回到这样一个问题,克尔凯郭尔为什么要和雷吉娜分手?这体现了一种非此即彼的观点,克尔凯郭尔本身有一个更大的侍奉的心,他要把自己交给某种神秘的体验,上帝的召唤。雷吉娜渴望过的是一般哥本哈根的中产阶级过的日子,这种日子不是克尔凯郭尔够给她的。
为了让雷吉娜幸福,她应该找一个和她想法差不多的男性,同时自己也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来服侍上帝。在克尔凯郭尔看来,婚姻和向上帝服侍这两件事必须二选一,这是个非此即彼的选择。
还有一件事也是非此即彼的,他认为婚姻和爱情这两者也不是一回事。爱情是接近于审美阶段的,婚姻是属于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伦理阶段的,人进入了婚姻以后就没爱情了。可以用一句俗话来理解,结婚不是和一个人结婚,是和一个家庭结婚。这样复杂的社会关系,不是克尔凯郭尔愿意承担的,他想做的是脱离这种关系。
现在看来,克尔凯郭尔如果和雷吉娜仅仅保持精神慕恋的关系,他可以使自己始终处在审美阶段,和雷吉娜进行神游;但同时又可以跳过伦理阶段,直接进入宗教阶段。可以看得出,克尔凯郭尔对伦理阶段的痛恨,他要通过各种各样的选择来跳过这个阶段。
这也能体现克尔凯郭尔和黑格尔哲学的另一个重大分歧,黑格尔认为婚姻是伦理的社会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没有婚姻,没有家庭,就没有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婚姻。
讲到婚姻的时候,黑格尔也认为婚姻开始是要有激情的,要有欲望的,但激情和欲望最后要服从于伦理的理性,要被辩证法的游戏给消融掉。
但是克尔凯郭尔告诉我们,这是理性哲学家的途径,非理性哲学家不是这样,非理性的选择的欲望,会冲破理性的桎梏,按照自己选择的欲望来开辟出自己所要前进的道路。
编辑:一起学习网
标签:克尔,黑格尔,伦理,阶段,哲学,非此即彼,亚伯拉罕,哥本哈根,人生,上帝